太子少保诚庵朱公归葬郴阳适会宪长陶公遣生员陈谏偕景旸往祭其墓遂并以公意作诗赠之

铭旌前日别金台,故吏门生安在哉。 黄叶孤村荆桂老,青山连骑越香来。 人思旧德闻吹笛,鸟避新阡下啄苔。 欲了平生功德状,到时须打墓碑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铭旌(míng jīng):古代出殡时在灵柩前树立的旗幡,用以标志死者的官职和姓名。
  • 金台:指朝廷或皇帝的居所。
  • 故吏门生:指曾经为官的人及其弟子或追随者。
  • 黄叶:秋天枯黄的树叶,常用来象征衰老或凋零。
  • 孤村:偏僻孤寂的村落。
  • 荆桂:荆棘和桂树,这里可能指故乡的植物。
  • 越香:越地的香气,越地指今浙江一带,这里可能指来自远方的香气。
  • 新阡(xīn qiān):新修的墓道。
  • 啄苔:鸟类啄食墓地上的苔藓。
  • 功德状:记录死者生前功德的文书。
  • 墓碑:立在墓前或墓后的石碑,用以记载死者的生平事迹。

翻译

铭旌在前日告别了金台,曾经的官吏和门生如今何在? 黄叶飘落的孤村里,荆棘和桂树已显老态, 青山连绵,越地的香气随骑兵而来。 人们怀念旧时的德行,听到笛声便想起往事, 鸟儿避开新修的墓道,下到地面啄食苔藓。 想要完成记录平生功德的文书, 到时必须从墓碑上取回。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献章为太子少保诚庵朱公归葬郴阳所作的赠别诗。诗中通过描绘铭旌别金台、黄叶孤村、青山连骑等景象,表达了对朱公的深切怀念和对往事的追忆。诗中“人思旧德闻吹笛,鸟避新阡下啄苔”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吹笛和鸟啄苔的细节,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结尾提到要完成朱公平生功德的记录,体现了对朱公功德的肯定和尊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赠别诗。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