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菊圃宪副

十行丹诏发春雷,一脉阳和遍九垓。 天下求安先肃政,浙东何幸遇全材。 贪狼昼伏毛如立,老鹘宵征气已摧。 山谷饥民厌烦酷,赐环消息不须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十行丹诏:指皇帝的诏书,用朱笔书写,表示重要和紧急。
  • 发春雷:比喻诏书如同春天的雷声,唤醒万物,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 一脉阳和:指温暖的阳光,比喻皇帝的恩泽。
  • 九垓:指九州,即整个中国。
  • 肃政:整顿政治,指政治清明。
  • 浙东:指浙江省东部地区。
  • 全材:指全面的人才。
  • 贪狼:指贪婪的人。
  • 毛如立:形容人因恐惧或愤怒而毛发竖立。
  • 老鹘:一种猛禽,比喻凶猛的人。
  • 宵征:夜间行动,比喻暗中活动。
  • 气已摧:气势已经衰败。
  • 山谷饥民:指生活在山谷中的贫困人民。
  • 厌烦酷:厌倦了严酷的生活。
  • 赐环:古代官员被贬后,如果被召回,会赐予玉环,这里指希望不再有官员被贬。

翻译

皇帝的诏书如同春天的雷声,唤醒了万物,温暖的阳光普照整个中国。天下寻求安定,首先需要整顿政治,浙东幸运地遇到了全面的人才。贪婪的人白天隐藏,如同毛发竖立般恐惧,凶猛的人夜间活动,气势已经衰败。山谷中的贫困人民厌倦了严酷的生活,希望不再有官员被贬的消息传来。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皇帝诏书的影响力和整顿政治的必要性。诗中“十行丹诏发春雷”一句,以春雷比喻诏书的震撼力,形象生动。后文通过对“贪狼”和“老鹘”的描绘,暗示了政治斗争中的险恶和腐败。结尾处对“山谷饥民”的同情,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和对政治清明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时政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曹伯启

元济宁砀山人,字士开。李谦弟子,笃于学问。世祖至元中为兰溪主簿,累迁常州路推官,明于决狱。延祐间历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五年,为司农丞,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规定输运之期、出纳次序。至治间历官集贤学士、侍御史,迁浙西廉访使。泰定帝时,辞官归,优游乡社。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有《汉泉漫稿》,一作《曹文贞公诗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