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赋明山歌送胥式有仪还武昌

· 张翥
盱母城南隐居者,一生耕凿盱南野。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 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 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 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 胥也来读山中书。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 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 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 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盱母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耕凿:耕田和凿井,泛指农耕生活。
  • :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常指山中的小盆地。
  • 石空:石头中的空洞。
  • 蛟龙:传说中的水中生物,常与龙相混淆,被认为是水中的神灵。
  • 曾子白:人名,隐居者。
  • 墨痕:墨水的痕迹。
  • 华盖浮丘石门麻姑:均为山名或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游衍:游玩,漫步。
  • :我。
  • 山赀:山中的财物或生活所需。
  • 黄精:一种药材,传说中可以延年益寿。
  • 丹梯:指通往仙境的阶梯。
  • 玉京:道教中指天帝的居所。

翻译

在盱母城南,有一位隐居者,一生都在盱南野耕田凿井。不知何时,他搬进了明山,在山巅建了一座楼,云雾就在楼下飘荡。

山中有三十六个小坞,中间有一个清澈的池塘,四周环绕着桑竹。直到日头高照,坞口的烟雾才会消散,隐约可见行人从深谷中走出。

池边有一口古井,井水穿过石头的空洞,底部与江河相通。井中的鲤鱼有一尺半长,人们不敢捕捉,怀疑井中有蛟龙。

隐居者名叫曾子白,他的追随者是胥生式。曾先生喜欢与山为伴,他的志向不是成仙,而是享受楼居之乐。胥生式来到山中读书。

溪边的老人和野外的长者时常来访,他们带来装满蕨菜的筐和装满酒的壶。兴致高昂时,他们会在青壁上题诗,墨迹深入石中,模糊不清。

华盖山、浮丘山、石门山、麻姑山,这些邻近的山峰丘壑都是游玩的好去处,山中的乐趣足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

如今,胥生式却掉头不愿留下,京城的尘埃茫茫,岁月已晚。他不知道我也是爱山之人,只是还未准备好山中的生活所需,无法归去。

曾先生,你何时能与我携手同行,回到明山,在楼上聆听松涛之声。饱食黄精一千日,飞上通往仙境的丹梯,朝拜玉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在明山的田园生活,以及他与追随者胥生式的深厚情谊。诗中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隐居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京城繁华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尘世的超脱。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