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焚故宫白塔

· 张翥
声声起蛰乍闻雷,骤落千山白雨来。 恐有怪龙遭电取,未应佛塔被魔灾。 人传妖鸟生讹火,谁觅胡僧话劫灰。 岂复神灵有遗恨,冷烟残烬满荒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起蛰(qǐ zhé):指冬眠的动物苏醒,比喻雷声唤醒沉睡的事物。
  • 白雨:指暴雨。
  • 怪龙:神话中的龙,这里指可能引发雷电的神秘生物。
  • 电取:被雷电击中。
  • 未应:不应该。
  • 佛塔:佛教的塔,这里特指故宫白塔。
  • 魔灾:由魔鬼或邪恶力量引起的灾难。
  • 妖鸟:传说中的不祥之鸟。
  • 讹火:虚假的火,指不真实的灾难。
  • 胡僧:外来的僧人。
  • 劫灰:佛教中指世界毁灭后的灰烬,比喻灾难后的残迹。
  • 神灵:指神祇。
  • 遗恨:未了的怨恨。
  • 荒台:荒废的台基。

翻译

雷声隆隆,仿佛唤醒了沉睡的万物,突然间,千山之上暴雨倾盆。 恐怕有神秘的龙被雷电击中,不应该连佛塔也遭受魔灾。 人们传说有妖鸟带来了虚假的火,但谁又能找到那位胡僧,谈论那世界毁灭后的劫灰呢? 难道神灵还有未了的怨恨,只有冷烟和残烬布满了这荒废的台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雷电交加、暴雨如注的景象,通过“怪龙”、“佛塔”、“妖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惊恐和对宗教信仰的忧虑。诗中“恐有怪龙遭电取,未应佛塔被魔灾”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他对宗教圣地的保护之情。末句“岂复神灵有遗恨,冷烟残烬满荒台”则抒发了诗人对灾难后荒凉景象的哀愁,以及对神灵可能存在的未了之恨的揣测。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思考。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