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孝子贾海诗

天历元二载,西土罹荐饥。 愚时拜中丞,帝曰汝往釐。 嗷嗷三辅间,十室九困疲。 行者总沟瘠,居者恒馁而。 亲戚自鱼肉,遑恤父子离。 鄠县民有贾,竭力奉母慈。 阖门为口四,一妻仍一儿。 操瓢日行丐,有得归母贻。 不幸值虚往,见母颜忸怩。 退省百无有,满屋风凄其。 以汤和糠籺,进母母不怡。 曰我幼汝饲,非珍即甘饴。 而汝今我哺,以我犬豕为。 况我老且病,累汝无几时。 子惧白其妻,无言第头垂。 妻曰携此子,从鬻无问谁。 市呼不见售,复归泣涟洏。 子心救火急,儿命累卵危。 阴携至他所,恩爱从此辞。 解衣缢不殊,反为子禁持。 取盆拔佩刀,手足随纷披。 绐云黄犬炙,雅于补衰宜。 母知口腹美,不悟骨肉亏。 子幸母解颜,不计妻攒眉。 余闻惊此言,怒诘官失治。 使民至如此,赈贷犹迟疑。 即引造行省,使细陈毫釐。 且命出儿肉,阖府遍示之。 饤诸相坐前,余为失声悲。 促掾状其故,闻上星夜驰。 或将复徭役,或将表门楣。 或斥兼金赐,或选好爵縻。 上以劝臣子,下以安期颐。 廷议必不爽,命下会有时。 昔人有埋子,天怜以金遗。 复有货视者,哀鸣走通逵。 亦有弃半途,完侄与相随。 未闻刃所爱,万古犹绝奇。 嗟哉贾生心,世俗彼乌知。 毋以贾为忍,毋以贾为痴。 子失或再有,母失庸可追。 孰能庭桂惜,使我堂萱萎。 惟其持是心,屠子如屠狸。 粤从王政圮,风靡俗亦漓。 子囊钱贯朽,母箧无针锥。 子妾曳绮罗,母裙露肤肌。 不虑亲犹天,以利为根基。 不究身何来,以货为宗枝。 于物尚尔靳,矧乃襁褓私。 嗟哉贾生心,堪为世俗规。 尝闻前哲言,一孝盖万疵。 孝可包众善,孝可动两仪。 孝可神鬼格,孝可贤圣期。 能孝斯能忠,厥心自亲移。 愿彼为人子,终身诵吾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历元二载:指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和二年。
  • 西土:指陕西地区。
  • 罹荐饥:遭受连年饥荒。
  • 中丞:古代官职,相当于监察官。
  • 三辅:古代指长安附近的地区。
  • 沟瘠:指饿死在沟壑中的人。
  • 馁而:饥饿。
  • 鄠县: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 忸怩:羞愧的样子。
  • 糠籺:粗粮。
  • 犬豕:狗和猪,比喻低贱的食物。
  • :卖。
  • 涟洏:流泪的样子。
  • 累卵危:比喻情况非常危险。
  • 绐云:欺骗说。
  • 佩刀:随身携带的刀。
  • 纷披:分散,这里指切割。
  • 雅于补衰宜:适合补充衰弱。
  • 攒眉:皱眉。
  • 赈贷:救济和借贷。
  • 行省: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 :陈列。
  • :古代官府中的属官。
  • 星夜驰:连夜急行。
  • 徭役:劳役。
  • 表门楣:在门楣上挂匾额,表示荣耀。
  • 兼金: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
  • 好爵縻:好的官职。
  • 期颐:百岁,指长寿。
  • 埋子:指古代孝子埋儿的故事。
  • 货视者:指贩卖儿童的人。
  • 通逵:四通八达的道路。
  • 完侄:保全侄子。
  • 刃所爱:杀害所爱的人。
  • 绝奇:极其罕见。
  • 庭桂:庭院中的桂树,比喻子女。
  • 堂萱:母亲的代称。
  • 屠子如屠狸:杀害子女如同杀害小动物一样。
  • 王政圮:国家的政治败坏。
  • 风靡俗亦漓:风俗败坏。
  • 子囊钱贯朽:儿子的钱财多到绳子都腐烂了。
  • 母箧无针锥:母亲的箱子里连针锥都没有。
  • 子妾曳绮罗:儿子的妾穿着华丽的衣服。
  • 母裙露肤肌:母亲的裙子破旧到露出皮肤。
  • 襁褓私:婴儿的私事,指对子女的关爱。
  • 世俗规:世俗的规范。
  • 两仪:天地。
  • 神鬼格:感动神鬼。
  • 贤圣期:期待成为贤圣。
  • 厥心自亲移:他的心自然转向亲近。

翻译

在天历元年和二年,陕西地区遭受了连年的饥荒。那时我被任命为中丞,皇帝命令我去那里整顿。在长安附近的地区,十户人家中有九户都陷入了贫困和疲惫。外出的人饿死在沟壑中,留在家中的人则长期饥饿。亲戚之间甚至相互残食,更不用说关心父子分离了。在鄠县有一个姓贾的孝子,他竭尽全力供养他的母亲。他们全家四口人,除了他还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儿子。他每天拿着瓢去乞讨,有所得就带回家给母亲。不幸的是,有一次他空手而归,见到母亲时感到非常羞愧。他反思自己一无所有,家中风寒凄凉。他用汤和粗粮给母亲吃,母亲并不高兴。母亲说她年轻时吃的都是美味佳肴,而现在却像喂狗猪一样。她还说她老了病了,活不了多久了。贾生害怕地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没有说话只是低头。妻子说带着这个孩子,无论卖给谁都行。他们在市场上叫卖却无人问津,只好哭泣着回家。贾生心里急如火烧,而孩子的生命却如累卵般危险。他暗中带着孩子到一个地方,决定从此断绝恩爱。他用衣服勒住孩子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孩子制止。他拿起盆和佩刀,开始切割孩子的手足。他欺骗母亲说这是烤黄狗肉,非常适合补充衰弱的身体。母亲只知道食物美味,却不知道是自己的孙子。贾生庆幸母亲解颜,不顾妻子皱眉。我听到这些话感到震惊,愤怒地责问官员为何治理不善。让人民到了这种地步,救济和借贷还犹豫不决。我立即带他去行省,让他详细陈述情况。我命令展示孩子的肉,让全省的人都看到。我把它放在相坐前,我为此失声悲叹。我催促属官记录下这一切,连夜上报给皇帝。皇帝可能会免除他的劳役,或者在门楣上挂匾额以示荣耀。或者赐予他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或者给他一个好的官职。这样上可以劝勉臣子,下可以安抚长寿的人。朝廷的决定一定不会有误,命令很快就会下达。过去有人埋葬儿子,天怜悯他留下了金子。还有贩卖儿童的人,哀鸣着逃向四通八达的道路。也有人在半途放弃,保全侄子与自己相随。但从未听说过有人杀害自己所爱的人,这种事情万古罕见。唉,贾生的心,世俗之人怎能理解。不要以为贾生残忍,不要以为贾生痴傻。失去儿子或许还能再生,失去母亲却无法追回。谁能珍惜庭院中的桂树,却让我母亲的代表枯萎。只有持有这种心态,杀害子女就如同杀害小动物一样。自从国家政治败坏以来,风俗也跟着败坏。儿子的钱财多到绳子都腐烂了,而母亲的箱子里连针锥都没有。儿子的妾穿着华丽的衣服,而母亲的裙子破旧到露出皮肤。不考虑亲人如同天一样重要,只以利益为基础。不追究自己的出身,只以财富为根本。对于其他事物尚且如此吝啬,更何况是对子女的关爱。唉,贾生的心,足以成为世俗的规范。曾听前贤说过,一次孝顺可以掩盖万般缺点。孝顺可以包含众善,孝顺可以感动天地。孝顺可以感动神鬼,孝顺可以期待成为贤圣。能够孝顺就能够忠诚,他的心自然转向亲近。希望那些为人子女的人,终身铭记我的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贾海在饥荒中为保母亲而牺牲儿子的极端行为,深刻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的苦难和人性的挣扎。诗中,张养浩不仅描绘了饥荒带来的惨状,还通过贾海的行为探讨了孝道的极端表现及其社会影响。诗人对贾海的行为既有同情也有批判,认为这种极端的孝行虽然感人,但也暴露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扭曲。诗的结尾呼吁人们要孝顺,但也要有度,不应走向极端,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深刻思考。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