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雪图
云封山峤寒不开,白雪散乱随风来。
萧萧茅屋读书处,一夜化作琼瑶台。
望中可是襄阳客,驴背吟诗傲寒色。
兴来何用作推敲,佳句惊人陡然得。
灞桥薄暮犹未还,水声激激天风寒。
后来作者谁可攀,空馀胜事留人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霁雪图:一幅描绘雪后初晴景象的画。
- 山峤(jiào):山峰。
- 琼瑶台:比喻雪后如同美玉般的景象。
- 襄阳客:指唐代诗人孟浩然,因其为襄阳人,常以驴背吟诗的形象出现。
- 推敲:原指斟酌字句,后泛指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 灞桥:位于长安(今西安)东,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多有诗作提及。
- 激激:形容水声。
翻译
山峰被云雾封锁,寒气使得山色难以展现,白雪随风飘散。 在简陋的茅屋中读书,一夜之间,雪景化作了美玉般的琼瑶台。 远远望去,那人可能是襄阳的孟浩然,骑在驴背上吟诗,不畏寒冷。 兴致一来,无需反复推敲,惊人的佳句便突然得来。 在灞桥上,天色已晚,仍未归去,水声激荡,寒风刺骨。 后来的人谁能与之相比,只留下这美好的事迹在人间流传。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雪后山中的景象,通过“云封山峤”、“白雪散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寒冷而幽静的氛围。诗中提到“萧萧茅屋读书处”,表现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而“一夜化作琼瑶台”则巧妙地将雪景比作美玉,增添了诗意。后文以孟浩然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吟咏、不拘小节的向往。结尾处的“灞桥”与“水声激激”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寒意与孤寂感,同时表达了对过往文人墨客的敬仰与追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