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自古负心人,毋与朱三伍。
狙诈曹瞒流,狞凶亚石虎。
狂锋既犯跸,王公尽砧斧。
沙陀首弄兵,乘时窃边土。
破巢稍臣分,劫揆仍凶虏。
力屈聊避尊,夫岂崇故主。
窃陋司马公,帝纪安足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狙诈:阴险狡诈。
- 曹瞒:指曹操,因其小名阿瞒,故称。
- 亚石虎:指石虎,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以残暴著称。
- 犯跸:侵犯皇帝的车驾。
- 砧斧:古代刑具,比喻遭受刑罚。
- 沙陀: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 弄兵:挑起战争。
- 劫揆:劫持权柄。
- 凶虏:凶恶的敌人。
- 力屈:力量耗尽。
- 避尊:避免尊位。
- 崇故主:尊崇旧主。
- 窃陋:私下鄙视。
- 司马公:指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 帝纪:帝王的编年史。
翻译
自古以来,那些背信弃义的人,不应该与朱三(朱温)为伍。他们像阴险狡诈的曹操,或是残暴如石虎。一旦他们侵犯了皇帝的车驾,王公贵族们都会遭受刑罚。沙陀族首先挑起战争,趁机窃取边疆的土地。他们破城后,将臣子分为两类,劫持权柄的仍是凶恶的敌人。力量耗尽后,他们只是为了避免尊位,并非真正尊崇旧主。我私下里鄙视司马光,他的帝王编年史又怎能算得上数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背信弃义、阴险狡诈之人的鄙视。诗中将朱温与曹操、石虎相提并论,突出了他们的狡诈和残暴。同时,通过对沙陀族的描述,揭示了他们挑起战争、劫持权柄的行径。最后,作者对司马光的帝王编年史表示怀疑,认为其不足以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