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山先生葬光福山挽歌一首
沈约千载人,风流一朝息。
素旐发吴江,送舟倾原剧。
邓尉聊卜邻,光福栖真宅。
黄鸟声自悲,春原树为白。
埋玉向土中,谁能不心恻。
宁知龙变化,夷犹于八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沈约:南朝文学家,此处指沈铁山先生。
- 千载人:指历史上的名人,此处比喻沈铁山先生。
- 风流:指才华横溢,有文采。
- 素旐(sù zhào):白色的丧旗。
- 吴江:地名,位于江苏省。
- 邓尉:地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 光福:地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 栖真宅:指墓地,意为安息之所。
- 黄鸟:一种鸟,此处指其悲鸣。
- 春原:春天的原野。
- 埋玉:比喻埋葬有才华的人。
- 心恻(cè):心痛,悲伤。
- 龙变化:比喻人的灵魂变化无常。
- 夷犹:徘徊,犹豫。
- 八极:指极远的地方。
翻译
沈铁山先生,一位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的才华横溢如今已成过去。白色的丧旗从吴江出发,送葬的队伍在原野上浩浩荡荡。他在邓尉附近找到了临时的邻居,而在光福则找到了永久的安息之地。黄鸟的悲鸣声中,春天的原野上树木显得格外苍白。将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埋葬于土中,谁能不感到心痛呢?谁又知道他的灵魂是否会像龙一样变化,徘徊在遥远的八极之间。
赏析
这首挽歌表达了对沈铁山先生逝世的深切哀悼和对他人格魅力的赞美。诗中通过“沈约千载人,风流一朝息”突出了沈铁山的才华与影响,而“素旐发吴江,送舟倾原剧”则描绘了葬礼的隆重与悲伤。后文以自然景物“黄鸟声自悲,春原树为白”来象征哀思,最后以“埋玉向土中”和“宁知龙变化,夷犹于八极”来表达对逝者灵魂的无限遐想和不舍。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意境凄美,充分展现了明代诗歌的韵味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