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穰侯太后弟,勋贤无与伦。
握秉五十年,山东半为秦。
唾手夺相印,咄咄一旅人。
辎重东出关,黄金贱于薪。
人生畏失职,所忧岂在贫。
应侯功不多,况乃疏间亲。
解绶不待晚,翛然保其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穰侯:指秦昭王的舅舅魏冉,因封于穰(今河南邓州),故称穰侯。
- 勋贤:功勋和贤能。
- 握秉:掌握权力。
- 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 唾手:比喻非常容易。
- 相印:宰相的印章,代指宰相的职位。
- 咄咄:形容惊诧或感叹。
- 辎重:行军时携带的物资。
- 解绶:解下印绶,指辞去官职。
- 翛然: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翻译
穰侯是太后的弟弟,他的功勋和贤能无人能比。 他掌握权力长达五十年,使得崤山以东的地区大半归属于秦国。 他轻易地夺取了宰相的职位,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是令人惊叹的。 他带着大量的物资向东出关,黄金在他眼中如同柴薪一样不值钱。 人生最怕失去职位,所忧虑的岂止是贫穷。 应侯的功劳并不多,更何况还有疏远亲近的差别。 他不等晚年就辞去了官职,自由自在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穰侯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权势和功绩,同时也反映了官场中的得失和人生的选择。诗中“握秉五十年,山东半为秦”凸显了穰侯的长期掌权和对秦国扩张的贡献,“唾手夺相印”则表现了他的能力和权势之易得。后文通过对比穰侯和应侯的功绩,以及穰侯主动辞官的选择,传达了作者对于权力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于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和对个人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