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煌煌炎汉业,九有将为新。 吏民颂功德,四十三万人。 蜀叟方著书,醊醨留其醇。 祸患将见迫,仓皇成剧秦。 夫岂能钓荣,苟在完其身。 一入霸儒手,名尽言亦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 炎汉:指汉朝,因其国号为“汉”,且以火德自居,故称“炎汉”。
  • 九有:指九州,古代中国的代称。
  • 吏民:官吏和百姓。
  • :歌颂。
  • 功德:功绩和德行。
  • 蜀叟:指蜀地的老者,这里可能指司马相如,他是蜀人,曾著书立说。
  • 醊醨(zhuì lí):指酒的糟粕,比喻事物的次要部分或表面现象。
  • :纯正。
  • 祸患:灾难,不幸。
  • 仓皇:匆忙慌张的样子。
  • 剧秦:指秦朝的暴政。
  • 钓荣:追求虚荣。
  • 完其身:保全自身。
  • 霸儒:指霸道和儒家的结合,这里可能指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风格。
  • 名尽:名声消失。
  • 言沦:言论被遗忘。

翻译

光辉灿烂的汉朝,九州大地即将迎来新的气象。官吏和百姓都在歌颂皇帝的功绩和德行,参与颂扬的人数多达四十三万。蜀地的一位老者正在著书立说,他去除了表面的糟粕,保留了内容的纯正。然而,祸患即将来临,他匆忙之间写成的作品,就像秦朝的暴政一样,只是为了保全自身,并非为了追求虚荣。一旦落入霸道与儒学结合的政治手中,他的名声和言论都将消失无踪。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汉朝盛世的描绘,以及对一位蜀地老者著书立说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煌煌炎汉业”一句,既赞美了汉朝的辉煌,也暗示了其潜在的危机。而“蜀叟方著书”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老者在乱世中坚守学问的难能可贵。最后,“一入霸儒手,名尽言亦沦”则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担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