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二首

孤城为客未从容,几度思春春正逢。 缑岭自应归子晋,河汾今已老文中。 呼童早辨看山屐,载橐遥携刻石工。 便向青萝依大隐,即从中洞访双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缑岭(gōu lǐng):山名,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 子晋:传说中的仙人。
  • 河汾:指黄河与汾河,这里泛指山西一带。
  • 文中:指文中子,即王通,隋代著名学者,王渐逵自比。
  • (tuó):古代的一种口袋。
  • 刻石工:雕刻石碑的工匠。
  • 青萝:一种植物,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 大隐:指隐居的高人。
  • 中洞:指山中的洞穴,隐居之地。
  • 双峰:指两座山峰,这里象征隐居的理想之地。

翻译

在孤城中作为客人,我未能从容自在,多少次思念春天,而春天正好到来。缑岭自然应该归属于仙人子晋,而黄河与汾河之间,我如今已老,自比为文中的学者。我早早地让童仆准备好登山鞋,远道携带雕刻石碑的工匠。便向着青萝依傍大隐之地,即刻从中洞前往双峰,寻找隐居的理想之所。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渐逵在除夕之夜的孤独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缑岭自应归子晋”与“河汾今已老文中”两句,通过对比仙人与自己的境遇,流露出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自我期许。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准备隐居的行动,展现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具体规划和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与学问的热爱。

王渐逵

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