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长公妙高台韵

佛印老秃翁,片言拄苏子。 禅床咫尺间,忽掷千万里。 不解弦中调,如风过牛耳。 却望妙高台,嵯峨插天起。 俊雕摩空没,波平四如砥。 意气稍得舒,归来对隐几。 卷我广长舌,避汝坚利齿。 初若锥遇锤,契则针投水。 欲识苏子谁,长爪梵志是。 不向无智生,宁向有智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佛印:指佛教中的印记,这里指佛教的教义或智慧。
  • 老秃翁:指年老的和尚,这里指佛印。
  • :支撑,这里指启发或引导。
  • 苏子: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 禅床:指禅宗的修行场所或坐禅的地方。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不解:不理解。
  • 弦中调:指琴弦上的音乐,这里比喻深奥的道理或禅意。
  • 风过牛耳:比喻听而不闻,不理解。
  • 妙高台:地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传说中苏轼与佛印禅师曾在此论道。
  •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 摩空:指飞翔至高空。
  • :磨刀石,这里形容水面平静如磨刀石。
  • 隐几:指倚靠在几案上,休息或沉思。
  • 广长舌:比喻能言善辩。
  • 坚利齿:比喻锋利的言辞或智慧。
  • 锥遇锤:比喻力量悬殊的对抗。
  • 针投水:比喻事物融合无间。
  • 苏子谁:指苏轼是谁。
  • 长爪梵志:指佛教中的高僧,这里比喻苏轼。
  • 无智:指没有智慧的人。
  • 有智:指有智慧的人。

翻译

佛印这位老和尚,用简短的话语启发了苏轼。在禅床的近旁,却仿佛抛掷到了千里之外。不理解那弦中的深奥音乐,就像风从牛耳边吹过,听而不闻。回头望向妙高台,它高耸入云,山势险峻。雄鹰在空中翱翔,直至消失不见,水面平静如磨刀石。心情稍微得以舒缓,回来后倚靠在几案上。我收起了我的能言善辩,避开了你那锋利的智慧。起初像是锥子遇到锤子,力量悬殊;后来却像是针投入水中,融合无间。想要知道苏轼是谁,他就是那位长爪梵志。宁愿在没有智慧的人中生活,也不愿在有智慧的人中死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苏轼与佛印禅师在妙高台的对话,展现了禅宗的深奥与苏轼的智慧。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如“风过牛耳”形容不理解,“锥遇锤”与“针投水”对比了对抗与融合的不同状态。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智慧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对苏轼的极高评价和对禅宗智慧的向往。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