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示儿

亲亲之谓仁,敬长之谓义。 仁义本并行,夷齐则皆是。 学夷曰从父,学齐曰尊君。 君父各有当,情理贵无愆。 所以民无称,仲尼谓至德。 亶父岂不慈,伯季亦奚择。 大人有不为,义在无信果。 正名岂为迂,言行必求可。 至理谅斯在,明训炳丹青。 归求有馀师,箪豆戒徇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夷齐:指商朝末年的两位贤人,伯夷和叔齐,他们因忠于商朝,不食周粟而饿死。
  • 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 亶父:指周文王的父亲,周武王的祖父,名亶,是周朝的奠基人之一。
  • 伯季:指伯夷和叔齐,伯夷为长,叔齐为季。
  • 箪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这里比喻简朴的生活。

翻译

亲爱亲人叫做仁,尊敬长辈叫做义。 仁义本来是并行的,伯夷和叔齐都是典范。 学习伯夷是为了顺从父亲,学习叔齐是为了尊敬君主。 君主和父亲各有其适当的角色,情感和道理贵在无过失。 因此人们不常提及,孔子称之为至高的德行。 亶父难道不慈爱吗,伯夷和叔齐又有什么可选择的。 伟大的人有所不为,义在于不拘泥于信和果。 正名并不是迂腐,言行必须追求可行。 至高的道理确实存在,明训如同丹青般鲜明。 回去探索还有更多的老师,戒除追求虚名,像箪豆一样简朴生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古代贤人伯夷和叔齐的典故,阐述了仁义的本质和实践。诗人强调仁义并行,君父各有其位,情感和道理应无过失。诗中提到的“至德”、“至理”体现了诗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最后,诗人提倡回归简朴生活,戒除虚名,体现了对内在道德修养的重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道德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王弘诲

明广东琼州定安人,字少传,号忠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初释褐,值海瑞廷杖下诏狱,力调护之。张居正当国,作《火树篇》、《春雪歌》以讽。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