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判:评判。《羯鼓录》载,明皇游别殿,柳、杏将吐,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此戏作烟花月旦评。新注:这里应该是图书校点的时候犯了错误,根据《羯鼓录》可得出这里“判”的意思应该为欣赏。所以,“判春”的意思应该为欣赏春天,而不是评判春天,且李商隐通篇未表明评判之意。
《古乐府》:“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
笑:指花开。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女登墙窥臣三年。”不隐墙,言其无害羞之态。
宋玉《神女赋》:“稼不短,纤不长。”新注:这里也可能是图书校点的时候犯了错误,“稼不短,纤不长”应该为“秾不短,纤不长”。在《神女赋》中是形容神女的衣裙非常合身,胖瘦高矮合度。这里短为矮的意思,长为高的意思。
《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夜光为珠玉之通称,不专系之于珠,系之于璧。故邹阳有日‘夜光之璧’,刘现又曰‘夜光之珠’。”
序
这首诗可能表达了苛求得到皇室任用而又不得之情,或者表达了对损人利己的人的一种批判。
赏析
“桃树挨着李树,在露井上占据着美好的春光”,首联的含义貌似描绘着好风光。
颔联中“花开的地方就像对着镜子,窥探着人们毫不隐藏”,到这里只能说出春光之美得不隐藏而仍然不能读出李商隐到底表达是何意。
接看颈联“要是敢说西子长得矮的话,就没人会觉得宓妃长得高了”,西施与宓妃都是著名的美女。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两个东西都是美的,既然一个美另一个也美,一个丑另一个也丑之意。这里让人想起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也许词人借的就是李这首诗。
再来看尾联,尾联明确的表达诗人要说东西,这里可以参看李商隐《锦瑟》的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有泪”、“玉生烟”喻指对曾经沧海的美好恋情的追忆总是伴随着孕育珍珠般痛苦的泪水和蓝田云烟一样的迷离。那么既然在李商隐的眼中珠、玉都是相同的,就可以比之前三联中的桃树与李树,西子与宓妃。尾联表面含义是“不管是明珠还是明玉都被称作夜光珠”,那么表意就很明确了。
从首联的引出桃李关系,颔联写出桃李表现,颈联把西子与宓妃作比,这样就更好得说明珠玉的相类,手法着实高超,表现方法着实迷离。难怪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
最后,这首诗我认为可能是在责备唐皇室或者对于损人利己之人的一种批判。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所以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所以他认为既然是同宗,那么皇室富达了自己也应该富达了,我们都是出自一根。李郁郁不得志很有可能就会靠着这样来发泄。。。。。。
那么,也有可能是在说损人利己的人。因为这些功绩都是我们共同获得的,你一个人邀功就显得太不仁义。但可能又无法直说,只能以欣赏春景来得以解脱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占年芳:预示着一年的美好时光。
- 临镜:对着镜子,形容笑容清晰可见。
- 窥时:偷看的时候。
- 不隐墙:没有墙遮挡,形容看得清楚。
- 西子: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宓妃:古代神话中的美女,洛水之神。
- 珠玉:比喻珍贵美好的事物。
- 夜光:指夜明珠,传说中能在夜间发光的美玉。
翻译
一棵桃树和一棵李树,在井边预示着一年的美好时光。 笑起来时如同对着镜子,清晰可见;偷看时没有墙遮挡,看得清楚。 敢于直言西施的不足,谁又能察觉宓妃的短处。 珠玉终究是相似的,它们同名被称为夜光。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桃李、镜中笑、无墙窥等意象,巧妙地表达了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诗中“笑处如临镜”与“窥时不隐墙”形成对比,既展现了美的清晰,又暗示了美的无处不在。后两句通过比较西施和宓妃,以及珠玉的比喻,强调了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表达了诗人对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