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田家宅

· 杜牧
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 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安邑:古地名,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 板筑:古代建筑用的一种方法,即用木板夹住泥土,然后夯实。
  • 奉诚园:唐代长安城内的一处园林,属于贵族或官员的私人园林。
  • 墙缺:墙壁的缺口。
  • 蓬蒿:一种野草,常用来形容荒凉的景象。

翻译

在安邑城的南门外,是谁家的建筑如此高耸。 在奉诚园的这片土地上,墙上的缺口处可以看到荒草丛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安邑南门外时所见的景象。诗中,“谁家板筑高”一句,既表现了建筑的高大,也隐含了对建筑主人的好奇。而“墙缺见蓬蒿”则通过墙体的破损和荒草的蔓延,暗示了园子的荒凉和主人的不在,形成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