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祖来上人罗汉图

佛法无外无中边,无起无灭无斜偏。 阎浮众生泡影然,聚散倏忽非牢坚。 业风播荡苦海掀,流转沉溺畴能援。 大雄世尊兴悯怜,慈悲为棹波心船。 拯拔群类出盖缠,伊谁奉命司化权。 三六开士相蝉联,涅槃不入住大千。 人人变幻神通全,导迷诱昧息妄缘。 白云枯木空岩前,蒲团宴坐禅宗禅。 金环杖锡树杪悬,有时罗斋入九渊。 珠宫贝阙长周旋,摩竭迎送惟擎拳。 有时松下谈真诠,猿听虎侍纷后先。 袈裟半着袒右肩,有时赤脚临奔川。 所乘之筏汀芦编,万顷径度轻翩翩。 我曾梦访石桥仙,宾头卢与论三玄。 若餐沆瀣饮醴泉,百花茶香亲手煎。 钵盂水满腾蜿蜒,觉来一室空云烟。 只今回首知几年,虚名羁绊世事牵。 也知维摩疾未痊,螺山上人绝荤膻。 持画请施罗汉篇,展图谛视峰峦巅。 十八尊内见两贤,双瞳深碧绿发鬈。 项光闪烁顶相圆,细民举首仰视天。 再拜求救苏颠连,上人戒律确且蠲。 根尘识想俱泯捐,早成正觉坐青莲。 梵释围绕龙象筵,应真此时恭执鞭。 我言岂异佛口宣,亘亿万劫长流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阎浮:佛教中指人间世界
  • 业风:业报的风波
  • 大雄世尊:佛陀的尊称
  • 涅槃:佛教用语,指解脱
  • 九渊:佛教中指地狱的深渊
  • 珠宫贝阙:华丽的宫殿
  • 摩竭:佛教中指摩竭陀,即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一
  • 三玄:佛教用语,指佛、法、僧
  • 沆瀣: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 钵盂:古代一种盛水的器皿
  • 维摩:佛教中指维摩诘,为佛陀时代的高僧
  • 螺山:佛教传说中的一座山
  • 罗汉:佛教中指觉者,即已证得解脱的高僧

翻译

祖来上人所绘的罗汉图 佛法没有外在的、中间的、边缘的,没有起始、毁灭、倾斜偏离。 在阎浮世界,众生如同泡影般虚幻,聚散变化迅速,非常牢固。 业报的风波在苦海中翻腾,循环流转,沉溺其中的众生能够获得拯救。 大雄世尊充满慈悲怜悯,以慈悲之心作为船桨,引导众生摆脱轮回之苦。 拯救群类脱离轮回的束缚,谁能奉命掌握化缘的权力。 三界六道的众生相互关联,涅槃之境不居于这广大的宇宙之中。 每个人都具备变幻神通,引导迷惑、诱惑、消除妄缘。 白云、枯木、空岩前,蒲团、坐禅、宗禅。 金环、杖锡、树梢悬,有时罗斋进入九渊。 珠宫、贝阙、长周旋,摩竭迎送只擎拳。 有时在松下谈论真谛,猿听、虎侍、纷后先。 袈裟半穿、袒露右肩,有时赤脚临近奔流的河川。 所乘之筏由芦苇编织,在广阔的水域中轻盈飘逸。 我曾梦见访问石桥仙,宾头卢与论三玄。 若餐沆瀣、饮醴泉,亲手煎煮百花茶香。 钵盂中的水满溢,醒来时房间中空无一物。 回首一看,已知几年过去,虚名束缚着世俗之事。 也知维摩疾病未愈,螺山上的高僧不再食荤膻。 持画请施罗汉篇,展开图画仔细观看山峰巅峰。 十八尊罗汉中见到两位贤者,双眼深邃碧绿,发鬈如云。 项光闪烁,顶上光环圆满,细民仰望天空。 再次拜求救苏颠连,上人戒律确切而宽容。 根尘、识想都已消除,早已成就正觉,坐在青莲之上。 梵释环绕着龙象筵,此时恭敬地执鞭。 我的言语岂非佛口所传,亿万劫来流传不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法的境界和罗汉的形象,通过对佛教中的一些概念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以及罗汉们的慈爱和拯救众生的精神。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表达了对人生、轮回、解脱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真理的追求。整体氛围庄严肃穆,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李昌祺

李昌祺

明江西庐陵人,名祯,字昌祺,以字行。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预修《永乐大典》。每遇僻书疑事,人多就质。擢吏部郎中,迁广西布政使,坐事谪。洪熙元年起为河南布政使,绳豪,去贪残。致仕二十余年,屏迹不入公府。有《运甓漫稿》。 ► 8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