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诸葛武侯

· 周巽
南阳诸葛公,隆中卧不起。 玄德三顾之,情好犹鱼水。 鼎足势既成,出师志未已。 炎灰不复燃,大星当营坠。 如何建安后,正闰昧前史。 紫阳举颓纲,昭烈著汉纪。 君臣大义明,书法春秋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隆中: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 玄德:刘备的字。
  • 鼎足:比喻三国鼎立的局面。
  • 炎灰:指汉朝的残余势力。
  • 大星:比喻诸葛亮。
  • 建安:汉献帝的年号,此处指东汉末年。
  • 正闰:正统与非正统。
  • 紫阳:指朱熹,因其号紫阳。
  • 昭烈:刘备的谥号。
  • 春秋:古代史书,此处指史书的编写原则。

翻译

南阳的诸葛公,在隆中隐居不愿起身。刘备三次拜访他,他们的情谊好比鱼水相依。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后,他出师北伐的志向未曾停止。汉朝的残余势力已无法复兴,象征他的大星在军营中坠落。为何在建安之后,正统与非正统的历史变得模糊不清。朱熹举起了衰败的纲纪,刘备的昭烈之名在汉朝的历史上显赫。君臣之间的大义被明确,史书的编写原则与春秋相媲美。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诸葛亮的智谋与忠诚,以及他与刘备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诗中通过“隆中卧不起”、“鼎足势既成”等句,描绘了诸葛亮隐居隆中、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的历程。后半部分则通过“炎灰不复燃”、“大星当营坠”等意象,表达了诸葛亮去世后汉朝复兴无望的哀叹。最后提及朱熹与刘备,强调了君臣大义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春秋时期的史书编写原则相提并论,体现了对历史正义的追求。

周巽

元吉安人,字巽亨,号巽泉。尝参预平定道、贺二县瑶人起事,授永明簿。有《性情集》。 ► 2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