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漆有蛇蚹纹者材之良也道友携一琴甚古谓是零陵湘石枯桐斲成索价三百缗无偿之者戏作湘桐吟
黄钟沈声喧瓦缶,良材入爨知多少。谁裁鸣凤千年枝,蛇蚹龙纹巧蟠纽。
泽坚古漆光不磨,徽弦不具含云和。已无伯牙之手子期耳,三叹如此湘桐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蛇蚹纹:指古琴上类似蛇腹下鳞片状的纹理,是古琴木材优良的标志。
- 零陵湘石:指湖南零陵地区的石头,这里借指零陵地区。
- 枯桐:指已经干枯的桐木,常用来制作古琴。
- 斲成:雕刻制成。
- 缗:古代货币单位,一缗等于一千文。
- 黄钟:古代乐器,这里指高雅的音乐。
- 瓦缶:古代的陶制乐器,这里指低俗的音乐。
- 入爨:被烧掉,这里指被浪费。
- 徽弦:古琴上的标记和弦。
- 伯牙之手子期耳:伯牙是古代著名琴师,子期是他的知音,这里指高超的琴艺和懂得欣赏的人。
翻译
黄钟的高雅音乐被喧闹的瓦缶声所掩盖,优良的材料被浪费掉的有多少。谁能裁制出鸣凤般的千年古木,蛇蚹龙纹精巧地盘绕其上。 古漆光泽坚硬,历久不磨,琴上虽无徽弦,却蕴含着云和的音韵。已经没有伯牙那样的琴艺和子期那样的知音,再三叹息,这样的湘桐又有何用。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古琴的描述,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珍视和对庸俗文化的鄙视。诗中“黄钟沈声喧瓦缶”一句,以黄钟代表高雅,瓦缶代表低俗,形成鲜明对比。后文通过对古琴材质和工艺的赞美,进一步强调了艺术的价值。结尾处的“三叹如此湘桐何”,则流露出对真正懂得欣赏艺术的人的渴望和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