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季文都水书吏考满诗

勾吴水为国,桑田水相争。 水大连陂湖,水小吞泖泾。 高庐或凡垫,下土孰容耕。 吴萌罹患久,都水置司平。 治水亦多术,害去利始兴。 侃侃赵公子,为吏有能声。 弃流截高岸,芜塞开通塍。 都府资治画,课最上农卿。 迁官到州县,穑事话田更。 推此泽物志,圣化相流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勾吴:古地名,指今江苏南部一带。
  • 陂湖:湖泊。
  • 泖泾:小河。
  • 高庐:高处的房屋。
  • 凡垫:普遍淹没。
  • 罹患:遭受灾害。
  • 置司平:设立管理机构以平衡治理。
  • 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 弃流截高岸:放弃低洼地区,加固高岸。
  • 芜塞:荒芜堵塞。
  • 通塍:疏通田间水道。
  • 资治画:提供治理方案。
  • 课最上农卿:考核成绩最优的农业官员。
  • 穑事:农事。
  • 泽物志:润泽万物的志向。

翻译

勾吴之地以水为国,桑田与水相互争斗。 水大时连通湖泊,水小时吞没小河。 高处的房屋或被淹没,低下的土地难以耕种。 吴地遭受水患已久,设立都水司来平衡治理。 治水有多种方法,害处去除后利益才能兴起。 赵公子从容不迫,作为官员有能干的名声。 放弃低洼地区,加固高岸,疏通荒芜堵塞的田间水道。 都府提供治理方案,考核成绩最优的农业官员。 升迁到州县,农事成为话题。 推广这种润泽万物的志向,圣明的教化得以广泛传播。

赏析

这首作品描述了勾吴地区水患的严重性以及赵季文作为都水书吏的治理成效。诗中通过对比水患前后的景象,展现了赵季文治水的智慧和成效,表达了对他的赞扬和对治理成果的肯定。同时,诗也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圣明教化的推崇,展现了元代社会对水利和农业的重视。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