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苏昌龄

雄文曾读平徐颂,光射磨厓百尺长。 秦府有时容魏徵,韩仇何日报张良。 青草瘴深鸢跕海,碧梧春老凤鸣阳。 扬雄识字知何用,只合终身白发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磨厓:指磨石,比喻坚硬。
  • 秦府:指秦朝的宫殿,这里比喻朝廷。
  • 魏徵:唐朝著名政治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 韩仇:指韩国的仇敌,这里比喻国家的敌人。
  • 张良:汉初著名谋士,曾助刘邦灭秦。
  • 青草瘴:指南方湿热的瘴气。
  • 鸢跕海:鸢,指鹰;跕,指跳跃;海,指广阔的天空。这里形容鹰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 碧梧:指翠绿的梧桐树。
  • 凤鸣阳:凤凰在阳光下鸣叫,象征吉祥。
  • 扬雄:西汉文学家,以识字多、学问广博著称。

翻译

曾读过你雄壮的文章,如同磨石般坚硬,光芒百尺长。在朝廷中,有时能容忍像魏徵那样的直言,但何时才能报答像张良那样的忠诚呢?在南方湿热的瘴气中,鹰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而翠绿的梧桐树在春日阳光下,凤凰鸣叫着吉祥。像扬雄那样识字多、学问广博,又有什么用呢?只能终身做个白发苍苍的郎官。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忠诚与才华的思考。诗中,“秦府有时容魏徵”与“韩仇何日报张良”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朝廷能否真正重用人才的疑虑。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以凤凰的鸣叫象征吉祥,暗示了对才华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以扬雄的典故作结,表达了对学识渊博却无法施展的悲哀。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