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邓州节副刘光甫祖谦

仲秋八月离平凉,陇月光寒泾水黄。 弱妻抱子乘瘦马,服玩附行犹一囊。 鄠郊蓝水不敢住,东南深杳崔嵬藏。 洛南十月戎马嘶,市人散走如惊獐。 携妻抱子窜山谷,仓卒不暇持资粮。 山高树密积叶滑,侧足数步颠且僵。 倒身枕臂天欲晓,头上肃肃飞严霜。 劳筋苦骨数百里,今日得升君子堂。 一囊服玩不复顾,数册猥藁情难忘。 君能贷我一茅屋,忍饥默待时明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仲秋:农历八月。
  • 陇月:指陇山的月亮。
  • 泾水:河流名,位于今甘肃省。
  • 服玩:服饰和玩物。
  • 附行:随身携带。
  • 鄠郊: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 蓝水:河流名,流经鄠郊。
  • 深杳:深远幽暗。
  • 崔嵬:高大险峻的山。
  • 洛南: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南部。
  • 惊獐:受惊的獐子,比喻惊慌失措的人。
  • 侧足:侧着脚,形容行走困难。
  • 颠且僵:跌倒且僵硬。
  • 枕臂:枕着胳膊。
  • 严霜:浓霜。
  • 猥藁:简陋的稿件。
  • :借。
  • 明昌:光明昌盛之时。

翻译

在农历八月的中秋时节,我离开了平凉,陇山的月光清冷,泾水泛着黄色的波光。我那虚弱的妻子抱着孩子,骑着一匹瘦马,随身携带的服饰和玩物装在一个囊中。我不敢在鄠郊的蓝水停留,因为东南方向有高大险峻、深远幽暗的山脉。到了十月,洛南的战马嘶鸣,市民们四处逃散,如同受惊的獐子。我带着妻子和孩子逃进山谷,仓促之间无法携带足够的粮食和财物。山高树密,积叶湿滑,我们侧着脚艰难行走,不时跌倒僵硬。我倒下身子,枕着胳膊,直到天快亮,头上覆盖着浓霜。我们辛苦跋涉了数百里,今天终于能够站在您的堂前。那一囊的服饰和玩物我已不再顾及,但那几册简陋的稿件却难以忘怀。如果您能借我一间茅屋,我愿意忍受饥饿,默默等待光明昌盛的时代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战乱中的艰难逃亡经历,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作者与家人在逃难途中的艰辛和无奈。诗中,“仲秋八月离平凉”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为全诗设定了背景。随后的描写,如“弱妻抱子乘瘦马”、“携妻抱子窜山谷”等,生动地刻画了逃难的紧迫和困苦。诗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在逆境中不放弃希望的坚韧精神。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诗人杨弘道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人文关怀。

杨弘道

元淄川人,字叔能,号素庵。气高古,不事举业,磊落有大志。文章极自得之趣。有《小亨集》。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