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日玉山人买百花船泊山塘桥下呼琼花翠屏二姬招予与张渥叔厚于立彦成游虎阜俄而雪霰交作未果此行先以此诗写寄就要诸公各和

百华楼船高入柱,主人春游约春渚。 山塘桥下风兼雨,正值灌坛西海妇。 桃花巷口小蛮娘,腰身杨柳随风扬。 翡翠屏深未肯出,蹋歌直待踏春阳。 喜闻晴语声谷谷,明朝豫作花游曲。 小蛮约伴合吹笙,解调江南有于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百华楼船:装饰华丽的大船。
  • 山塘桥:位于苏州,是著名的古桥。
  • 灌坛:古代神话中的海神。
  • 西海妇:指海神之妻,这里可能指海神灌坛的妻子。
  • 桃花巷口:指苏州的一条著名街道,以桃花盛开而得名。
  • 小蛮娘:指年轻美丽的女子,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小蛮腰”。
  • 翡翠屏:指用翡翠装饰的屏风,这里比喻女子的美貌。
  • 蹋歌:古代的一种歌舞形式。
  • 踏春阳:指春天外出踏青。
  • 谷谷: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 花游曲:春天游玩时所唱的歌曲。
  • 于鹄: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擅长音乐。

翻译

装饰华丽的大船高耸入云,主人约我们去春游的地点。山塘桥下风雨交加,恰好遇到海神灌坛的妻子。桃花巷口的美丽女子,腰肢如杨柳随风摇曳。翡翠屏风后的美人未肯现身,直到踏歌时才准备踏春。高兴地听到清脆悦耳的晴朗声音,于是决定明天去唱花游曲。美丽的女子约伴吹笙,江南的于鹄懂得如何调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游的场景,通过华丽的船只、风雨交加的山塘桥、美丽的女子等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百华楼船”、“山塘桥”等地理标志,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同时,通过“小蛮娘”、“翡翠屏”等形象的描绘,传达了对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以“花游曲”和“于鹄”的音乐元素作为结尾,增添了诗歌的文艺气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