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李忠襄王

罗山进士著戎衣,泪落神州事已非。 百二山河惊易改,三千君子誓同归。 天戈已付唐裴度,客匕那知蜀费祎。 赖有佳儿功业在,东人重望捷淮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哀悼,怀念逝者。
  • 李忠襄王:指李璟,南唐后主,被追封为忠襄王。
  • 罗山进士:指李璟,因其曾为罗山(今属河南)进士。
  • 戎衣:军装,战袍。
  • 神州:指中国。
  • 百二山河:形容国土辽阔。
  • 三千君子:指众多忠臣义士。
  • 天戈:天子的军队。
  • 唐裴度:唐朝名将,曾平定安史之乱。
  • 客匕:隐士的匕首,比喻隐居不仕。
  • 蜀费祎: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以智谋著称。
  • 佳儿:指李璟的儿子李煜,即南唐后主。
  • 东人:指东方的人,即南唐的百姓。
  • 捷淮淝:指在淮河和淝水一带取得胜利。

翻译

罗山的进士穿上了军装,泪洒神州,世事已非。 辽阔的山河令人震惊地易主,三千忠臣义士誓死同归。 天子的军队已托付给像唐朝裴度那样的将领, 而隐士的匕首,谁还知道蜀汉的费祎呢? 幸好有优秀的儿子功业尚存, 东方的百姓期待着在淮河和淝水一带取得胜利的消息。

赏析

这首作品是杨维桢为悼念南唐后主李璟而作。诗中,“罗山进士著戎衣”一句,既点明了李璟的身份,又暗含其由文转武的无奈。后文通过对“百二山河”和“三千君子”的描绘,展现了南唐国土的辽阔和忠臣的众多,以及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唐裴度和蜀费祎的典故,表达了对李璟的期望和对南唐未来的忧虑。最后,诗人寄希望于李璟的儿子李煜,期待他能带领南唐取得胜利,重振国威。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杨维桢对南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