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马伯庸少监四首

· 虞集
太平知永日,渐老惜芳晨。 论说惭孤学,推扬负相臣。 退思常感慨,拜赐每逡巡。 郊薮多閒地,馀生托凤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
  • 马伯庸:人名,可能是当时的文人或官员。
  • 少监:古代官职名,指少府监或少监,负责宫廷内务。
  • 虞集:元代文学家,本诗作者。
  • 惭孤学:惭愧自己的学问孤陋。
  • 推扬:推荐,提拔。
  • 相臣:辅佐君主的大臣。
  • 逡巡:迟疑不决,欲进不进的样子。
  • 郊薮:郊外的草泽地。
  • 凤麟:凤凰和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珍稀的事物。

翻译

在太平盛世中,我预感到长久的安宁,但随着年岁渐老,我更加珍惜每一个芬芳的早晨。 我自愧学问浅薄,无法与人论说,对于推荐提拔他人,我感到有负于那些辅佐君主的大臣。 退而思考,我常常感慨万分,每当接受赏赐时,我总是迟疑不决。 郊外的草泽地空旷无人,我这余生,只能寄托于遇见凤凰和麒麟这样的稀世珍宝。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虞集在太平盛世中的自省与感慨。诗中,“太平知永日”展现了诗人对长久安宁的预感,而“渐老惜芳晨”则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珍惜。诗人的自谦之情在“惭孤学”和“推扬负相臣”中得以体现,展现了他对自己学识和职责的深刻反思。最后,诗人以“郊薮多閒地,馀生托凤麟”作结,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高洁的情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虞集

虞集

元临川崇仁人,字伯生,号邵庵。先世为蜀人。宋亡,父汲侨居崇仁。少受家学,读诸经,通其大义。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议学校事,主张学官当用经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资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为贵近所忌,谢病归。卒谥文靖。集弘才博识,工诗文。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 4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