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鼎篇为邓丈作

君子有宝鼎,神光出重渊。 先王与先公,手泽所盘旋。 得自少昊墟,鲁侯世相传。 地不爱重器,以君能奉先。 亨可享上帝,岂惟祖祢贤。 木火命已凝,腹中有纯乾。 神灵所凭依,洋洋在豆笾。 摩挲阴阳文,隐若蛟龙缠。 皇天鉴仁孝,馨香贻万年。 耳目咸聪明,金玉贯无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鼎(dǐng):古代一种用来煮食的器具,也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少昊(shǎo hào):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帝王。 鲁侯(lǔ hóu):鲁国的国君。 豆笾(dòu biān):古代盛饭食的器皿。

翻译

君子拥有一座宝鼎,神光从深渊中升起。 先王和先公,手中掌握着神圣的权力。 这座鼎起源于少昊的时代,一直传承至鲁国的侯王。 尽管大地并不珍视珍贵的器物,但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恭敬地奉献。 这座鼎可以祭祀上天,不仅仅是祖先和神灵的贤明。 其中蕴含着木火的神圣力量,内部充满了纯净的阳气。 神灵依附其中,充满喜悦地在豆笾中。 鼎身雕刻着阴阳的文辞,隐约如同蛟龙缠绕。 皇天赏识仁爱和孝道,馨香将永远传承。 耳目都变得聪明敏锐,如同金玉般通透无瑕。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座神圣的宝鼎,象征着权力和神秘力量。通过对鼎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君主应有的品德和责任。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贤明君主和神圣仪式的赞美,展示了古代文化中对于权力、信仰和道德的重视。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