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坛

· 郭棐
菩提坛上紫烟横,月色真怜此夜明。 清汉风澄祇树影,上方僧定梵钟声。 幡缘有相心无象,镜本无尘物有情。 一悟碓前筛米意,便应祝发学无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菩提坛:佛教中指供奉佛像或进行佛教仪式的坛场。
  • 紫烟:指香火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因其颜色而称为紫烟。
  • 清汉:指清澈的天河,即银河。
  • 祇树影:祇树指佛教中的祇园精舍,这里指树影。
  • 上方:指高处,这里指寺庙的高处。
  • 梵钟声:指寺庙中的钟声,梵钟是佛教中的一种钟。
  • 幡缘有相心无象:幡指佛教中的幡旗,缘指因缘,有相指有形可见,心无象指内心无形无相。
  • 镜本无尘物有情:镜子本身不会沾染尘埃,但世间万物都有情感。
  • 碓前筛米意:碓是古代用来舂米的工具,筛米意指通过劳动来领悟佛法。
  • 祝发:指剃发出家,成为僧人。
  • 无生: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翻译

在菩提坛上,紫色的烟雾缭绕,我特别怜爱这月光如此明亮的夜晚。 银河清澈,树影婆娑,高处的寺庙中,僧人入定,梵钟声悠扬。 幡旗因缘际会,虽有形却无形,镜子虽不染尘埃,但世间万物皆有情。 一旦领悟了碓前筛米的深意,便应剃发出家,学习超越生死的佛法。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佛教寺庙的夜景,通过紫烟、月光、银河、树影、梵钟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中“幡缘有相心无象,镜本无尘物有情”一句,巧妙地表达了佛教中关于有相与无相、有情与无情的哲学思考。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向往,体现了其深厚的佛教情感和出世的思想。

郭棐

明广东南海人,字笃周。幼从湛若水学,与闻心性之旨。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礼部主事。穆宗即位,次日传封七夫人御札将出。棐谏诤,事乃罢。后终官光禄寺正卿。有《粤大记》、《岭海名胜记》、《四川通志》等。 ► 1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