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凤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骊歌:古代送别时唱的歌。
- 徐侯戢斋:人名,徐侯是姓,戢斋是字。
- 赴召入都:被召入京城。
- 汉伏波:指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这里可能指代古代的英雄或功臣。
- 高桥:高大的桥梁。
- 石巍峨:形容石头建筑高大雄伟。
- 作者:这里指建设者或创造者。
- 豪俊:英勇杰出的人物。
- 曾吴:可能指历史上的曾参和吴起,两位都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翻译
在凤山唱起送别的骊歌,十章诗送徐侯戢斋去京城。 跨海的英雄空有汉伏波的传说,高大的桥梁重新架起,石头建筑巍峨壮观。 从前的建设者都是英勇杰出的人物,他们的功业与曾参和吴起相比,谁更胜一筹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凤山送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徐侯戢斋赴京的祝愿和对历史英雄的缅怀。诗中“汉伏波”与“高桥”形成对比,前者虽是传说中的英雄,但已是过去,而后者则是现实中的壮丽景象,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末句通过对“作者”与“曾吴”功业的比较,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