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姑湛节母冯太君八十大寿时旌表初至二首

先公高义人间少,节孝天生梱内才。 再世漂摇为砥柱,百蛮聋俗有惊雷。 西台使者飞霜笔,南国词流祝寿杯。 五十年前皋庑下,白头无复孟光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外姑:岳母。
  • 湛节母冯太君:湛节,可能是指湛若水,明代著名学者;冯太君,指其母亲,太君是对有地位的妇女的尊称。
  • 旌表:表彰。
  • 梱内:指家中,内室。
  • 砥柱:比喻坚强的支撑。
  • 百蛮: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 聋俗:指愚昧无知的习俗。
  • 惊雷:比喻震撼人心的力量。
  • 西台使者:指朝廷派出的使者。
  • 飞霜笔:形容笔力雄健,如霜雪飞舞。
  • 南国词流:指南方的文人墨客。
  • 皋庑:古代的一种建筑,这里可能指家中的厅堂。
  • 孟光:东汉时期的女贤人,以贤德著称。

翻译

岳母冯太君八十岁大寿,正值朝廷的表彰初至,我写下这两首诗。

先公的高义在人间少有,天生就具有在家中节俭孝顺的才能。 历经两代动荡,她如砥柱般坚强支撑,面对边远地区愚昧的习俗,她的影响如惊雷般震撼。 朝廷派来的使者挥动着雄健的笔,南方的文人墨客举杯为她祝寿。 五十年前在家的厅堂下,如今已无复当年的孟光般的贤人来访。

赏析

这首诗赞颂了岳母冯太君的高尚品德和坚强意志。诗中,“先公高义人间少”一句,即表明了冯太君的德行非凡,而“节孝天生梱内才”则进一步强调了她的内在美德。后文通过“砥柱”、“惊雷”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冯太君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尾处的“五十年前皋庑下,白头无复孟光来”则带有怀旧之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冯太君的敬仰。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岳母的深厚感情和崇高评价。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