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晦日同连双河湛天沐慧容上人二儿士皆自增城将登罗浮中路宿资福寺

罗浮每约不成行,且喜肩舆早出城。 尘路未知还近远,仙山遥望已分明。 田收晚稻馀秋色,寺入溪桥隔竹声。 同咏新诗各惆怅,故人卮酒未同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连双河: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湛天沐: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慧容上人:僧人的尊称。
  • 士皆: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增城:地名,位于今广东省广州市。
  • 罗浮:山名,位于广东省,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 肩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轿子。
  • 尘路:尘世的道路,比喻世俗的生活。
  • 仙山:神话传说中的山,这里指罗浮山。
  • 溪桥:架在溪流上的桥。
  • 竹声:风吹竹林的声音。
  •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感到悲伤。
  • 卮酒:古代的一种酒器,这里指酒。

翻译

每逢约定去罗浮山总是未能成行,这次幸好早早地乘坐肩舆出了城。 不知道尘世的路还有多远,但远望仙山罗浮已经清晰可见。 田里晚稻收割后还留有秋天的色彩,寺庙与溪上的桥被竹林的声音隔开。 我们一同创作新诗,各自感到惆怅,因为故人的酒还未一同倾饮。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们计划前往罗浮山的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尘路未知还近远,仙山遥望已分明”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以及对仙境般罗浮山的向往。后两句则通过秋色、溪桥、竹声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反映了作者与朋友们在旅途中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超脱世俗生活的渴望。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