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 孔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鲁国三桓之一。
  2. 颛臾(zhuān yú):鲁国的附庸国。
  3. 冉有(rǎn yǒu):孔子的弟子,名冉求,字子有。
  4. 季路(lù):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5. 有事:古代指用兵或祭祀等重大事件。
  6. 东蒙主:主持祭祀东蒙山的祭司。
  7. 邦域:国家的疆域。
  8. 社稷(she ji):古代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物神。
  9. 周任(zhōu rèn):古人名,相传是一位贤明的史官。
  10. 兕(sì):独角犀牛。
  11. 柙(xiá):关兽的笼子。
  12. 龟玉(guī yù):珍贵的龟甲和美玉,代表国家的财富。
  13. 萧墙(xiao qiang):宫室内屏风的代称,引申为内部矛盾。

翻译

季孙氏计划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去见孔子,说:“季孙氏打算对颛臾采取行动。”孔子回应:“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被先王指定为东蒙山的祭祀主持人,而且它就在鲁国的领土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回答:“老师想要这么做,我们两个臣子都不愿意。”孔子反驳:“冉有,周任曾经说过:‘有能力就担任职务,没有能力就应当辞职。’如果有人摇摇晃晃却不去扶持,跌倒了也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者做什么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珍贵的龟甲和美玉在盒子里被破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坚固而且靠近费地,如果不现在占领,将来会成为子孙的忧虑。”孔子反驳:“冉有,君子厌恶那种口头上说不想要,但又找借口去做的事情。我听说过,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不怕贫穷而怕分配不均,不怕困苦而怕社会不安定。因为公平分配就没有贫穷,和睦相处就没有人口稀少的问题,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明文德来吸引他们。既然吸引了他们,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你和冉求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却无法吸引他们,国家分裂动荡你们无法保持稳定,反而在内部策划战争。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于颛臾,而在于自家的内部矛盾啊。”

赏析

孔子在这段对话中,通过批评冉有和季路,表达了他对和平、公正和治国理念的坚持。他反对侵略战争,强调国家的稳定和内部和谐,认为治理国家应以德服人,而非武力征服。孔子的言论体现了儒家“仁政”和“礼治”的核心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和公正的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通过武力和暴力。这段对话也反映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方式,通过引导和辩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政治智慧。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