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徒五苦辞

人命以消尽,亦犹膏中火。 四大暂相寓,五物权时假。 盛年当勤学,趣求存告我。 福尽身神散,冥冥地狱下。 上圣畏是故,寻道度斯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徒五苦:佛教用语,指三种修行方法和五种苦难。
  •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581年至618年。
  • 无名氏:指作者不详。
  • 亦犹膏中火:比喻生命短暂,如同油脂中的火焰,很快就会熄灭。
  • 四大:佛教用语,指地、水、火、风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 暂相寓:暂时寄居。
  • 五物: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 权时假:暂时借用。
  • 趣求:追求。
  • 存告我:指追求真理和智慧。
  • 身神散:指生命的消逝。
  • 冥冥:形容深邃或不可知的状态。
  • 地狱:佛教中的苦难之地。
  • 上圣:指高僧或圣人。
  • 畏是故:因为害怕这种情况。
  • 寻道度斯福:寻求解脱之道,以获得福报。

翻译

人的生命如同油脂中的火焰,很快就会消逝。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暂时组合而成,五行也只是暂时借用。在年轻时应当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和智慧。如果福报耗尽,生命和精神就会消散,沉入深不可测的地狱。高僧和圣人因为害怕这种情况,所以寻求解脱之道,以获得福报。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的视角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通过比喻和象征,诗人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紧迫性,鼓励人们在年轻时勤奋学习,追求真理,以免福报耗尽后陷入苦难。诗中的“四大暂相寓,五物权时假”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虚幻和不稳定性,而“上圣畏是故,寻道度斯福”则体现了佛教徒对于解脱和福报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警示,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如何修行以获得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