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
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潜动精魄。望夫江上岩岩立。嗟一念中变,后期长绝。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
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沈渊,精气为物。依然困鬭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怨恨真是到了极点,而怨恨到了极点就无法消散磨灭。
苌弘含恨屈死于蜀,人们常说,他的血三年以后化为了碧玉。
郑国人缓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亲攻击儒家协助墨家造成了我愤而自杀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梦与他,告诉他我的满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坟冢上的秋柏早已结出的累累果实。
相思相忆至极亦容易转为怨恨。愁怨结于衷肠,会暗地里牵动精神魂魄,让人哀毁骨立;你可见那长江边上傲然矗立的「望夫岩」比比皆是。
可叹还有因一念之差而生出变故以致终身难以挽回的。你看夏启的生母为怨愤所激,顷刻之间便化成了石头。
张难敌,勇敢而力气超群。他一气而沉入深渊,其精气化物之后,依然作磨角斗牛困斗砚池之中;其身影化入山石里,使得山石至今难以雕琢。
仔细想来,人生在世,就像庄周梦中化为蝴蝶一样的虚幻。
注释
兰陵王: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兰陵王〉》:「《兰陵王》,《北齐史》及《隋唐嘉话》称:『齐文襄之子长恭封兰陵王,与周师战,尝著假面对敌,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武士共歌谣之,曰《兰陵王入阵曲》。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遗声也。』此曲声犯正宫,管色用大凡字、大一字、勾字,故亦名『大犯』。又有大石调《兰陵王慢》,殊非旧曲。周齐之际,未有前后十六拍慢曲子耳。」《清真集》正入「越调」。毛幵(jiān)《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此曲音节,犹可于周词反复吟咏得之。一百三十字,分三阕。首阕七仄韵,次阕五仄韵,末阕六仄韵,宜用入声韵。
己未:宋宁宗庆元五年(西元一一九九年)。
石研屏:石磨屏。
饟:同「饷」,赠。
「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句:千古以来,恨极之事难以销磨。
苌(Cháng)弘:亦作「苌宏」。周景王、周敬王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字叔,又称苌叔,与晋卿范氏世为婚姻。于晋卿内讧中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传说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极言其怨愤而忠贞精诚。《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刘氏、范氏世为婚姻,苌弘事刘文公,故周与范氏,赵鞅以为讨。六月,癸卯,周人杀苌弘。」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句:《庄子·卷二十六·〈杂篇·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龙逢(Páng)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Yùn)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唐·成玄英疏:「碧,玉也。子胥苌弘,《外篇》己释。而言流江者,忠谏夫差,夫差杀之,取马皮作袋,为鸱鸟之形,盛伍员尸,浮之江水,故云流于江。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句:《庄子·卷三十二·〈杂篇·列禦寇〉》:「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胡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注:「缓见梦其父,言弟之为墨,是我之力,何不试视我冢上,所种秋柏已结实。冤魂告语,深致其怨。」按:辛词举此事,说明缓也怨愤而死,精诚所至,化为松柏之实。缓,此指人名;儒、墨,儒家与墨家学派。
结中肠:晋·阮籍《咏怀·其四》诗:「容好结中肠。」
「望夫江上岩岩立」句: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卷一》:「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唐·王建《望夫石》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句:相传夏禹娶涂山氏之女,生子夏启,而其母化为石。《汉书·卷六·武帝本纪》:「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駮麃(biāo),见夏后启母石。」唐·颜师古注:「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事见《淮南子》。」按,今本《淮南子·人间训》仅言「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而生禹,拆胸而出。」
甚一忿:此处「甚」当作「甚至」解。
山骨:谓石。唐·轩辕弥明、刘师服、侯喜《石鼎联句》:「刳中事煎烹,巧匠斲(zhuó)山骨。」
「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沉渊,精气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句:卽赋词序中张难敌化石事。
「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句:是非难论,人生如梦。《庄子·卷一·〈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寻思,不断思索。
序
《兰陵王·恨之极》作于己未年,卽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当时辛稼轩闲居江西铅山瓢泉,已经遭受排挤多年,处于政治失意时期。庆元党禁以来,韩健胄党人对士大夫的迫害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赵汝愚被迫害致死,至此已三年。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伪学党籍公布。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五月,在韩优胄进太傅的同时,还下诏禁伪学,要求士大夫“毋复借疑似之说以惑乱世俗”。作者虽然没有被列入伪学籍中,但他一向反对党争,主张举国团结对敌,在大是大非面前勇于主持正义。所以,就以己未年八月二十日夜间梦见的故事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有感而发的记梦词。
开首两句总摄题旨,接着叙述五事:一二阕分咏四个历史典故,三阕归到难敌本事,虽人事不同,但怨愤的情感相同。结韵化蝶,点醒一个“梦”字以自我开解。
赏析
辛稼轩此词因梦而作。一起「恨之极」两句总摄题旨,以下承以五事:一二叠分咏四事,三叠归到难敌本事,虽人异事异,然皆怨愤变化则同。结韵化蝶,点醒一个「梦」字以自我开解。题序中说作者梦有人送给他一件石研屏,并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湘潭张难敌因搏斗而死,死后化为斗牛石,使里中得之者不利。梦境本来不足为凭,但它却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某种曲折表现,所以这首词也就通过古来四件因怨愤变化为石的记载(苌弘、郑人缓、望夫妇、启母)参证张难敌的故事。三阕之中,上阕写两男因恨化石,是父子君臣事;中阕写两妇因怨化石,是夫妇事;而下阕则写张难敌虽然斗败,但化为石后仍作困斗的形象,赞扬张难敌抵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文词虽然诡谲诙谐,构思却极巧妙。论其主旨,可以说这首词创造了一个张难敌的不屈形象,借以抒发胸中激愤不平的怨气,用以影射当时的政治斗争。体裁基本上是属于赋体入词,类似一篇散文小赋。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