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十品 ·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拼音

所属合集

#金刚经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以前在燃灯佛的教化所在,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象。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么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比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么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注释

然灯佛:即燃灯佛,又名定光佛,释迦牟尼之前的佛,他印证释迦牟尼将成为佛,是释迦牟尼的老师。佛教中说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 须弥山王:须弥山又名弥楼山、妙光山等,佛教认为每一个世界中都有一座须弥山在当中。 大身:文殊菩萨问佛什么是大身,佛回答说:“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故名大身。”大身就是指觉悟了的佛心。

本章通过解构佛本身的庄严,阐明佛法的真谛是“庄严净土”。标目是“庄严净土”,佛与须菩提通过对话,说明真正的庄严净土就是无所执著,连佛在燃灯佛处得到了佛法没有,菩萨的功德使佛地更庄严了没有这些念头,也不要执著。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佛法的“大身”——就是“非身”。前人评点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盖此心清净,便是庄严佛土,悉以外饰为哉?七宝宫殿,五彩栋宇,皆外饰也,此凡夫所谓庄严,非菩萨之所谓庄严。欲知菩萨庄严,当于非庄严中求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佛教中的人物名,意译为善观音,为佛陀弟子。
  • 燃灯佛:过去佛之一,象征着智慧之光。
  • 于法有所得不:对佛法有所领悟吗?
  • 实无所得: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任何实在的东西。
  • 庄严佛土:装饰或提升佛的居住世界。
  • 即非庄严:并非真正的装饰或提升。
  • 是名庄严:这种不执着于形式的境界就是真正的庄严。
  • 摩诃萨:大菩萨,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菩萨。
  • 清净心:内心纯洁无杂念的状态。
  • :这里指物质现象。
  • 声、香、味、触、法:五种感官接触的对象。
  • 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被外物所束缚,保持心境空灵。

翻译

佛陀问须菩提:“你觉得,我以前在燃灯佛那里,对于佛法有所领悟吗?”

“没有,尊敬的佛陀!您在燃灯佛那里,实际上并没有追求到任何实质的法门。”

“须菩提,你认为菩萨会去装饰佛的居住世界吗?”

“不会,佛陀!因为装饰佛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装饰,它是一种超越形式的庄严。”

“因此,须菩提,所有的菩萨都应该培养出纯净的心境,不应仅凭物质或感官享受来生起心念,而应保持无执无著。”

“比如有人的身体像须弥山一样庞大,你觉得他的身体很大吗?”

须菩提回答:“非常大,世尊!但这是因为佛陀教导我们,真正的伟大不是体现在身体上,而是内在的精神。”

赏析

这段经文是《金刚经》中的一个章节,佛陀通过问答的形式,阐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空性和无我。须菩提的回答强调了佛法的实践,即通过去除对世俗事物的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这里的“庄严佛土”并非物质上的华丽,而是指内心的觉悟和慈悲。这与现代人追求心灵成长和精神自由的理念相吻合,体现了佛教教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用。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