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曹刿论战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拼音分享图

译文

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我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喫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喫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有喫有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打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就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所以才追逐他们。」 夏季,六月,齐国和宋国的军队驻扎在郎地。公子偃说:「宋军的军容不整齐,可以打败他。宋军败了,齐军必然回国。请您攻击宋军。」庄公不同意。公子偃从雩门私自出击,把马蒙上老虎皮先攻宋军,庄公领兵跟着进击,在乘丘把宋军打得大败。齐军也就回国了。 蔡哀侯在陈国娶妻,息侯也在陈国娶妻。息妫出嫁时路过蔡国。蔡侯说:「她是我妻子的姊妹。」留下来见面,不很礼貌。息侯听到这件事,发怒,派人对楚文王说:「请您假装进攻我国,我向蔡国求援,您就可以攻打它。」 楚文王同意。秋季九月,楚国在莘地击败蔡军,俘虏了蔡侯献舞回国。 齐侯逃亡在外的时候,经过谭国,谭国人对他很不礼貌。等到他回国,诸侯都去祝贺,谭国又没有人去。冬季,齐军就灭亡了谭国,这是由于谭国没有礼貌。谭子逃亡到莒国,这是因为两国同盟的缘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 (jiàn):参与。
  • :鄙陋,目光短浅。
  • 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 :使人信服。
  • :案件。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到了做臣子的本分,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赏析

本文记叙的是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重点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表现出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作战时要善于把握战机,能够详察敌情。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整个过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明快。“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曹刿对统治者的不满和他的自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言,强调了士气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全文以弱胜强的主旨,对后世战争策略和领导决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