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 和杨素 · 其一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 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 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 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乾。 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 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 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 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 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秋:深秋。
  • 白露:秋天的露水。
  • 上将:高级将领。
  • 塞下:边塞之下,指边疆地区。
  • 陇头:陇山之巅,泛指边远地区。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
  • 飞霜:飘落的霜花。
  • 凝云:浓云。
  • 代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北部。
  • 桑乾: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
  • 烽微:烽火微弱。
  • 桔槔:古代的一种汲水工具。
  • 辘轳:古代的一种起重工具。
  • 恶少:不良少年,这里指勇猛的士兵。
  • 材官:有才能的官员,这里指精锐的士兵。
  • 伏堤:埋伏在堤坝上。
  • 卧鼓: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
  • 疑兵:伪装成主力的部队,用以迷惑敌人。
  • 解鞍:卸下马鞍,指停止行军。
  • 柳城:地名,位于今辽宁省。
  • 冒顿:匈奴单于的名字。
  • 长坂:长坡,这里指战场。
  • 呼韩:匈奴单于的名字。
  • 受降:接受敌人的投降。
  • 燕然:山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 重刊:重新刻石记功。
  • :嘲笑。
  • 傅介子:西汉时期的名将。
  • 刺楼兰:指傅介子在楼兰的战斗。

翻译

深秋时节,白露凝聚,高级将领离开长安出征。 边塞下的尘沙使得天空昏暗,陇山之巅的风月带着寒意。 随风飘转的蓬草随着马足移动,飘落的霜花落在剑尖。 浓云密布,代郡的方向难以辨认,桑乾河的水流被冻住了。 烽火微弱,桔槔显得遥远,桥梁陡峭,辘轳难以操作。 从军的多是不良少年,招募的全是精锐士兵。 埋伏在堤坝上,有时停止击鼓,伪装成主力的部队突然卸下马鞍。 在柳城擒获了匈奴单于冒顿,长坡上接纳了呼韩邪单于。 接受投降,今天又重新筑城,燕然山上已重新刻石记功。 回头嘲笑傅介子,辛苦地在楼兰战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一位高级将领带领军队出征边塞的壮丽景象。诗中通过“高秋白露”、“尘沙塞下”、“风月陇头”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而雄壮的边塞氛围。同时,通过“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等生动细节,展现了战士们的艰辛与英勇。最后,通过对历史英雄傅介子的嘲讽,表达了诗人对当代将领功绩的自豪与肯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南北朝时期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薛道衡

薛道衡

薛道衡, 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隋朝大臣,著名诗人。 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隋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大业五年,逼令自尽,时年七十,天下冤之。有集七十卷,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 著有文集七十卷行于世,至今已佚,仅存《薛司隶集》一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诗二十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 八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