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 和杨素 · 其一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
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
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
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乾。
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
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
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
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
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秋:深秋。
- 白露:秋天的露水。
- 上将:高级将领。
- 塞下:边塞之下,指边疆地区。
- 陇头:陇山之巅,泛指边远地区。
-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
- 飞霜:飘落的霜花。
- 凝云:浓云。
- 代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北部。
- 桑乾: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
- 烽微:烽火微弱。
- 桔槔:古代的一种汲水工具。
- 辘轳:古代的一种起重工具。
- 恶少:不良少年,这里指勇猛的士兵。
- 材官:有才能的官员,这里指精锐的士兵。
- 伏堤:埋伏在堤坝上。
- 卧鼓: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
- 疑兵:伪装成主力的部队,用以迷惑敌人。
- 解鞍:卸下马鞍,指停止行军。
- 柳城:地名,位于今辽宁省。
- 冒顿:匈奴单于的名字。
- 长坂:长坡,这里指战场。
- 呼韩:匈奴单于的名字。
- 受降:接受敌人的投降。
- 燕然:山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 重刊:重新刻石记功。
- 嗤:嘲笑。
- 傅介子:西汉时期的名将。
- 刺楼兰:指傅介子在楼兰的战斗。
翻译
深秋时节,白露凝聚,高级将领离开长安出征。 边塞下的尘沙使得天空昏暗,陇山之巅的风月带着寒意。 随风飘转的蓬草随着马足移动,飘落的霜花落在剑尖。 浓云密布,代郡的方向难以辨认,桑乾河的水流被冻住了。 烽火微弱,桔槔显得遥远,桥梁陡峭,辘轳难以操作。 从军的多是不良少年,招募的全是精锐士兵。 埋伏在堤坝上,有时停止击鼓,伪装成主力的部队突然卸下马鞍。 在柳城擒获了匈奴单于冒顿,长坡上接纳了呼韩邪单于。 接受投降,今天又重新筑城,燕然山上已重新刻石记功。 回头嘲笑傅介子,辛苦地在楼兰战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一位高级将领带领军队出征边塞的壮丽景象。诗中通过“高秋白露”、“尘沙塞下”、“风月陇头”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而雄壮的边塞氛围。同时,通过“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等生动细节,展现了战士们的艰辛与英勇。最后,通过对历史英雄傅介子的嘲讽,表达了诗人对当代将领功绩的自豪与肯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南北朝时期边塞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