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洛水

春蒐驰骏骨,总辔俯长河。 霞处流萦锦,风前瀁卷罗。 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 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臨洛水:此诗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春天巡视洛水时所作。
  • 春蒐(sōu):古代春季打猎,也称“蒐田”,以检验军队战备。
  • 骏骨:指骏马,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珍贵的战马。
  • 总辔(pèi):驾驭马匹,握住缰绳。
  • 長河:此处指洛河,黄河的一条支流。
  • 霞处:形容夕阳映照水面的美丽景色。
  • 流萦(yíng)锦:如同锦绣般的流水,形容洛水波光粼粼。
  • 瀁(yàng):水流动荡的样子。
  • :丝织品,这里比喻水面的波动。
  • 水花:指洛水上的浪花。
  • 堤兰:生长在河堤边的兰花。
  • 插波:倒映在水中,仿佛插入水波。
  • 汾阴曲: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这里是说洛水之美堪比汾阴之地。
  • 秋云:秋天的云彩,可能象征丰收和宁静。
  • 棹歌:船夫唱的歌。

翻译

在春天的狩猎中,骏马疾驰,我驾驭着它沿着洛河而行。 夕阳映照下,河水犹如流动的锦缎,风前波浪翻滚,如同丝罗般荡漾。 浪花跳跃,反射在岸边的树木上,河堤上的兰花倒映在水波中摇曳。 洛水的美难道只在汾阴一地?秋天的云彩下,人们也会吟唱起欢快的船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皇帝李世民春日巡游洛水的壮观景象。通过骏马、河流、晚霞、水花、堤兰等意象,展现了洛水的自然之美与生机活力。同时,诗人借景抒怀,暗示洛水之景不仅限于眼前,更寓含丰收和欢乐的人文气息,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富饶的期望。整首诗语言流畅,画面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高祖武德元年,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先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讨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受禅即帝位,尊父为太上皇。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铁勒、回纥等族尊之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长生药”中毒死,谥文皇帝。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