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庄遣兴自和二首 其二

人云五十未宜闲,我道彭篯亦梦间。 五斗折腰惭作县,一生开口爱谈山。 荒村未暮门先掩,老树才秋叶已斑。 只恐溪翁厌喧聒,隔林遥唤野猿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彭篯(jiān):指彭祖,传说中长寿之人,篯为其姓。这里借指长寿却如同梦幻般虚幻。
  • 五斗折腰: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意为为了微薄俸禄而弯腰侍奉上级。这里指为了官俸而不得不有所屈从。
  • 惭作县:为在县里做官感到惭愧。
  • :这里指叶子颜色斑驳,呈现出衰老的样子。
  • 喧聒(guō):嘈杂喧闹。

翻译

别人都说五十岁还不适合清闲下来,可我觉得就算像彭祖那样长寿也不过如梦一般虚幻。为了那微薄的俸禄而折腰为官实在让我惭愧,我这一生就是喜欢开口谈论山川胜景。荒败的村落还没到傍晚就把门关上了,苍老的树木刚刚入秋叶子便已斑驳。只担心溪边的老翁厌烦我的嘈杂喧闹,所以隔着树林远远呼唤野猿,准备与它们一道离去。

赏析

这首诗鲜明地展现了诗人张养浩的志趣和心境。开篇通过与众人观点的对比,表明自己对待人生的独特看法,即便他人认为五十不宜闲,诗人却觉得长寿也似梦,体现其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洞察和超脱心态。 “五斗折腰惭作县,一生开口爱谈山”两句,用典巧妙,将为仕途屈从与钟情自然形成强烈反差,直接表达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山水的热爱。中间对荒村、老树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索、清幽的氛围,既是眼前之景的写实,又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寂寥。尾句“只恐溪翁厌喧聒,隔林遥唤野猿还”极富情趣又意味深长,诗人担心打扰到溪翁,想要呼唤野猿一起远离,暗示了他渴望远离尘嚣、融入自然的心境,在形象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诗人高洁、恬淡的情怀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清远,颇具艺术感染力 。

张养浩

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