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文潜县丞书

· 苏轼
轼顿首文潜县丞张君足下。久别思仰。到京公私纷然,未暇奉书。忽辱手教,且审起居佳胜,至慰!至慰!惠示文编,三复感叹。甚矣,君之似子由也。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若欲以警发愦愦者。而或者便谓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见吾善者机也。”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近见章子厚言,先帝晚年甚患文字之陋,欲稍变取士法,特未暇耳。议者欲稍复诗赋,立《春秋》学官,甚美。仆老矣,使后生犹得见古人之大全者,正赖黄鲁直、秦少游、晁无咎、陈履常与君等数人耳。如闻君作太学博士,愿益勉之。“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爱莫助之”。此外千万善爱。偶饮卯酒,醉。来人求书,不能复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张文潜:张耒(lěi),字文潜,北宋文学家。
  • 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
  • 县丞:官名,县令的辅佐。
  • :谦辞,表示承蒙。
  • 手教:对对方来信的敬称。
  • 起居:指日常生活。
  • 惠示:敬辞,指对方给予示知。
  • 三复:多次反复。
  • 汪洋澹泊:形容文章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又恬静淡雅。
  • 愦愦(kuì kuì)者:糊涂的人。
  • :机巧,此处可理解为“心机”。
  • 王氏:指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斥卤(chì lǔ):指盐碱地。
  • 章子厚:章惇(dūn),字子厚,北宋大臣。
  • 卯酒:早晨喝的酒。

翻译

苏轼叩头致信文潜县丞张君。久未相见,十分想念和敬仰。到京城后,公事私事纷纷扰扰,没来得及写信给您。忽然收到您的来信,并且得知您日常生活安好,我感到极其欣慰!极其欣慰!您惠赠的文章编集,我多次反复阅读,不禁感叹。您太像子由了。子由的文章实际上比我好,然而世俗之人却不了解,还认为他不如我。他为人深沉,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所以气势磅礴、恬静淡雅,有一种一唱三叹的韵味,而他的杰出才华,终究是无法被埋没的。他写《黄楼赋》时,才稍微振作奋发起来,好像是想要警醒那些糊涂的人。可是有的人竟然说这是我代他写的,这尤其可笑。“这大概是看到我善于为人出谋划策的心机了。”

文字的衰落,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的。它的根源实际上出自王安石。王安石的文章,未必不好,但是问题在于他喜欢让别人和自己一样。自从孔子都不能让别人和自己相同,颜渊的仁德,子路的勇敢,都不能互相改变,而王安石却想要用他的学说使天下人都相同!土地肥沃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都能生长万物,而不同之处在于所生长的物种不同。只有那些荒凉贫瘠的盐碱地,放眼望去都是黄茅白苇,这就是王安石所追求的相同啊。

最近听章子厚说,先帝晚年很担忧文字的浅陋,想要逐渐改变选拔人才的方法,只是没有时间罢了。议论的人想要逐渐恢复诗赋考试,设立《春秋》学官,这非常好。我已经老了,让后生还能够看到古人的全貌,正依赖黄鲁直、秦少游、晁无咎、陈履常和您等几个人了。听说您担任太学博士,希望您更加努力。“道德如同羽毛,百姓很少能够举起来。我思考此事,却爱莫能助”。此外希望您多多保重。偶然喝了早晨的酒,有些醉了。来人求我写字,不能再详细写了。

赏析

这封信中,苏轼表达了对张文潜的思念和对其文章的赞赏,同时也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了批评。他认为苏辙的文章优秀却不被世人所真正了解,也对王安石的学说及其对文风的影响表示了看法,认为其追求的统一性不利于文学的多样性发展。此外,苏轼提到先帝对文字浅陋的担忧以及有人提议恢复诗赋考试和设立《春秋》学官的事情,表现了他对文化教育的关注。最后,苏轼鼓励张文潜在担任太学博士时努力进取,并在信的结尾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无奈和感慨。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观点鲜明,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苏轼对文学的深刻见解,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