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鱄诸伍员吹箫 · 第四折

〔甜水令〕想当日为避追兵,忙离濑上,奔来江表,烟水隔迢遥。幸遇渔翁,将咱济渡。别无推调,元来他也是个遁世的由巢[1]。 〔折桂令〕他待要把酒论交,觑的我千金剑赠,只当作一片尘飘。俺本为衔着冤仇,思图报复,受尽煎熬。只要他休泄漏俺这萍根浪脚,那知道翻断送他雪鬓霜毛。空余下波浪滔滔,芦荻萧萧,至今的回首东风,尚忍不住泪点双抛。
拼音

注释

[1].由巢:指许由和巢父,上古高士。尧以让天下,均不受,一遁耕于箕山之下,一在树上筑巢而居。事见晋皇甫谧《高士传》。这里闾丘亮退隐与由巢不同,只是一般借用。第一折中闾丘亮自称他是因“年纪衰迈”而“弃职闲居”;而第四折闾丘亮的儿子又说其父是因“楚公不道”,才“弃职辞朝”的,这都与由巢事有所不同。

赏析

《伍员吹箫》乃据《吴越春秋》中有关伍子胥的故事敷衍而成,其剧情是:春秋战国时,楚平王听信佞臣费无忌的谗言,杀了伍奢全家,并且要设计赚杀伍奢的儿子伍员。幸有楚公子芊建报信,伍员才得逃到郑国。他见郑子产有出卖之意,便火烧驿亭,逃往吴国。途中,遇浣纱女,伍员乞食并一再嘱其勿泄实情。浣纱女抱石投江,以安伍员复仇之心。后遇江阻,又得渔翁相渡。伍员赠白金剑,复嘱其勿泄实情。渔父以其子村厮儿相托,借伍员剑自刎。后伍员借吴国兵败楚,鞭平王尸以泄愤。郑子产惧,派村厮儿作说客。伍员乞吴王封浣纱女之母及渔翁之子,传令伐郑,村厮儿求伍员止兵。他说:“当日投吴将雪恨,今朝伐郑有何嗔?雄材岂必夸长胜,上策须知贵恤邻。若得收兵无事日,俺父亲呵便从泉下亦沾恩。”伍员终于罢兵。 上面这两段唱词,就是在村厮儿说了以上的话后,伍员向吴王回述渔翁相救的往事时唱的。它既是伍员对往事的回溯,又是对渔翁感佩之情的流露。 在这两段唱词前,伍员已唱了〔雁儿落〕和〔得胜令〕两支曲子,回述了浣纱女救他的经过。因为浣纱女是住在濑水之上的,所以,此处〔甜水令〕曲说是“忙离濑上”。渔翁将伍员渡过江后,曾向伍员说他原是楚国大夫闾丘亮,年迈辞朝,知伍员亡楚甚急,特地停舟候渡。当伍员求他助渡时便毫不推辞了。故〔甜水令〕曲中将渔翁比作古代隐士许由、巢父,亦正因他不是一般的“渔翁”。这也为下面〔折桂令〕一曲伍员唱出他对渔翁的怀念打下基础,并为以后伍员接受渔翁之子的劝说埋下伏笔。 戏曲唱词,重视语言的本色,要求“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臧晋叔《元曲选序》)。也就是要从人物出发,因为戏剧是以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作主要任务的。从这两支曲子所表现的伍员对往事的回忆及其所流露出的情感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伍员是牢记渔父之“恩”、感激其“义”的,而且还可看出他嫉恶仗义的性格。像“元(原)来他也是个遁世的由巢”,“觑的我千金赠剑,只当作一片尘飘”,其间既充满了伍员对渔翁的钦佩和敬仰,也透露出伍员对恶的仇恨和对正义的追求。 戏曲中回述往事的唱词,多是叙述性的。比较实,很难写得空灵。就是抒发情感,也多是直接地倾泄。这两支曲子,总的看仍然是实写,但〔折桂令〕一曲,表现伍员回想起渔翁死时的情景,眼前是:“空余下波浪滔滔,芦荻萧萧”。心中想:渔翁是以死让自己获得对他守密的信任,用生命来支持他惩罚暴楚的正义行为。这是多么高尚的举动,多么深厚的情感,至今回想“尚忍不住泪点双抛”。用这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来表现伍员此时情感渐趋高潮,便有写实而兼空灵之妙,颇有慷慨苍凉之意境。 这两段唱词,由叙述到抒情;情感的抒发是由浅到浓;它不是情感的单纯咏叹,而是以编织很多具体的事、人、物、景来表现的,因此,在这不到十句的唱词中,包含了明确的舞台动作和丰富的戏剧表情,给演员的表演赋予了较大的空间。这是符合戏曲载歌载舞的需要的,可见作者对当时的杂剧形式相当熟悉。 如果从全剧看这两段唱词,它对突出戏的主题也是有作用的。《伍员吹箫》意在通过个人的恩仇相报,表现对邪恶力量决斗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体现,不光是表现在伍员这个人物身上,而且还表现在浣纱女、渔翁、鱄诸和其他人物对伍员行动的支持上。这两支曲子,把伍员对恩人的情感写得非常饱满感人,既烘托了剧本要表现的那种精神,同时又是这种精神注入到人物情感中的体现,这种紧紧把握体现主题的人物情感发挥而使之透辟丰满的笔法,是值得重视的。

李寿卿

太原(今属山西)人。曾任将仕郎、县丞等职。约为纪君祥、郑廷玉同时代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十种。现存《度柳翠》、《伍员吹箫》二种;另《庄子叹骷髅》一种仅存残曲。 ► 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