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洞庭湖,太湖的别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春秋之时,吴败越人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许和。越王生聚教训,愤发图强;吴王迷恋西施,听信谗言。越终灭吴。西施亦归范蠡,从游泛五湖而去(事见《吴越春秋》、《越绝书》等)。这支曲子即以此为题材,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赞扬范蠡功成身退、归隐五湖的高洁行为。
“画不成,西施女,她本倾城却倾吴。”首三句讲西施本有倾城之貌,是画工施尽才华也难以再现其姿容的绝色美女。然而她却使吴国倾覆灭亡。两个“倾”字,前指美色,后指倾败,意义不同,用在一句中,却颇见机巧。“高哉范蠡乘舟去”,紧接上文,由西施转写范蠡,赞扬他帮助勾践灭吴之后,不恋功名,不慕荣利,功成身退,实在是识时务的高明举动。“高哉”二字,既是诗人对范蠡的推崇称许,也是诗人高洁情怀的自我流露。“那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纶竿,即钓竿,指范蠡渔隐于五湖洞庭。索,讨取,落得之意。楚大夫,当指楚人大夫文种,他与范蠡同入越国辅佐勾践灭亡吴国,后被勾践所杀。诗人用一个反问和一个假设,作正面的肯定,指出范蠡并不是真正想泛舟五湖,隐居不仕。如果他不是归隐渔樵,泛舟湖上,就会落得像文种一样被勾践杀害的下场。可见范蠡之泛舟五湖,实在是为了避祸远害的不得已之举。“那里是”、“若纶竿”、“便索他”几个衬字,指出范蠡离越而去的真正原因,揭露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和残酷无情,表示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怨愤之情,贴切恰当,感情浓烈。至于马致远为何称赞范蠡之举,则可从人们常说的元人全身避祸的时代心态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