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大报仇 · 第一折

〔醉中天〕我若是献出去图荣进,却不道利自己损别人。可怜他三百口亲丁尽不存,着谁来雪这终天恨?(带云)那屠岸贾若见这孤儿呵!(唱)怕不就连皮带筋、拈成齑粉。我可也没来由,立这样没眼的功勋!
拼音

赏析

在我国,最早从西方引进“悲剧”概念,并认为《赵氏孤儿》“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是王国维。然而翻阅有关资料,才知道王国维对《赵氏孤儿》的这个评价可能也是受了西方翻译家的影响。十八世纪初,第一个法文版《赵氏孤儿》问世,题目就叫《赵氏孤儿: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取材于历史,写春秋时晋国大将屠岸贾将大臣赵盾满门杀绝,还要搜查出生仅一月的赵氏孤儿。草泽医生程婴冒险将孤儿救出,正遇上屠岸贾部将韩厥,韩厥放走程婴及孤儿,自刎而死。屠岸贾扬言窝藏者如不交出孤儿,就要把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孩全部杀死。程婴与退休大臣公孙杵臼商定,由程婴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藏在公孙家中,再由程婴出首。于是,屠岸贾派兵捉拿公孙杵臼,杀死假孤儿,公孙撞阶自杀。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血海深仇终于得报。上面这支曲子,就是武将韩厥从程婴药箱中搜到孤儿后的一段唱。 “我若是献出去图荣进,却不道利自己损别人。”这是韩厥决计放走程婴及孤儿的第一层原因,主要是基于道德方面的考虑。这种道德意识是与明确的是非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搜孤之前,他就有这样的唱词:“忠孝的在市曹中斩首,奸佞的在帅府内安身”,“俺也是于家为国旧时臣,那一个藏孤儿的便不合将他隐,这一个杀孤儿的你可也心何忍?有一日怒了上苍,恼了下民,怎不怕沸腾腾万口争谈论,天也显着个青脸儿不饶人。”有了这样的铺垫,韩厥放走程婴和孤儿的行为就显得毫不突兀,顺理成章。值得一提的是,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韩厥虽实有其人,但并不是屠岸贾的部下,而剧中的草泽医生程婴其实是赵家的门客。作者之所以把剧中人物的身份作这样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强调是非观念和正义感才如此处理的。 “可怜他三百口亲丁尽不存,着谁来雪这终天恨?”这是韩厥下一步行为的第二层原因,其中既包含着对“忠良”道义上的支持,也有对于弱者的情感上的同情。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前仆后继,以存赵孤的行为,既是一种人道主义,又是舍己为人、扶弱抗暴的英雄主义。这二句已经把理性思考和情感内容融合为一,增强了对读者和观众的感染力。 “怕不就连皮带筋、拈成齑粉”,“怕不就”,岂不就。这是写出屠岸贾的凶残,也写出了这几个义士面临着的险境。“我可也没来由,立这样没眼的功勋!”“没眼”,没眼光,目光短浅。本来,韩厥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献上孤儿以图荣进,要么放走程婴及孤儿,但这必然招来杀身之祸。他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已经杜绝了走第一条路的可能,于是就只有一死。韩厥决心已定,出语铮铮有声,令人回肠荡气。这一股感情的激流,猛烈撞击着读者和观众的心扉。引吭高歌之后,韩厥就拔剑自刎,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韩厥的从容就义,为《赵氏孤儿》全剧的悲剧气氛,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这支曲子声气贯穿,感情层层加重,语言铿锵有力,称得上是一曲英雄主义的颂歌。后来的京剧改韩厥为魏绛,并增加了一段表现内心矛盾的唱词,显得更为真实、动人。当然,这已经不是纪君祥原著的移植,而是改编了。在今天戏曲舞台上,京剧与秦腔《赵氏孤儿》均较流行。法国伏尔泰曾参考此剧题材编写成《中国孤儿》一剧,中国有张若谷中文译本。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醉中天〕:曲牌名。
  • 献出去图荣进:把(孤儿)交出去以此来谋求荣华富贵,获得晋升机会 。
  • 着谁来:让谁来。(zhuó),让,使 。
  • 终天恨:一生的遗憾、怨恨。终天,终身。
  • 怕不就:恐怕就。
  • 拈(niān)成齑(jī)粉:捏成粉末。拈,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齑粉,细粉,碎屑。
  • 没眼的功勋:没价值、没意义的功勋。没眼,没有价值、没意义 。

翻译

要是我把这赵氏孤儿交出去去谋求荣华富贵,那不就是损害别人来让自己获利吗。可怜赵家三百多口亲眷全都没了性命,又让谁来洗雪这一辈子的深仇大恨呢?(带着旁白说)那狠毒的屠岸贾要是见到这个赵氏孤儿啊!(接着唱)恐怕会连皮带筋地把他捏成粉末。我实在是没有正当理由去建立这样没价值的功勋!

赏析

此段曲词通过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鲜明地展现了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道德抉择过程中的挣扎。“我若是献出去图荣进,却不道利自己损别人”表明主人公拒绝了以牺牲他人谋私利的丑恶行径,展现了其正直善良的本性。“可怜他三百口亲丁尽不存,着谁来雪这终天恨”体现出对赵氏悲惨遭遇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想象屠岸贾见到孤儿就“拈成齑粉”的恐怖场景,越发彰显他对屠岸贾残忍行径的愤怒。“我可也没来由,立这样没眼的功勋”一句,则彻底表明了他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坚持正义的鲜明立场。这段曲词语言质朴又极具感染力,推动了剧情发展,深刻刻画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作品反迫害、求正义的主题。

纪君祥

纪君祥。元大都人。善作杂剧。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有杂剧《赵氏孤儿》、《错勘赃》及《松阴记》等。 ► 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