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私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1]也,四时无私行也[2]。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3]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4]。”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5];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6]:“南阳无令[7],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8]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9]称善焉。居有间[10]瑏瑠,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11],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12]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13]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14],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15]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16]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拼音

注释

[1]烛:照耀。 [2]“四时”句:《论语·阳货》:“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3]黄帝:传说中上古的帝王,实际上可能是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被认为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后世流传的黄帝之言,均为后人依托。 [4]“声禁重”六句:谓声色、衣服、香气、食味、宫室等享受过分。重,甚。按,此“黄帝言曰”七句,与前后文义并不相连,通篇亦无此意,盖必《重己篇》内所引,而后人转写错误,混入此篇者。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引苏时学之说。 [5]授舜:指尧把天子之位传给舜,而不传给其子丹朱。下句说舜把天子之位传给禹,而不传给其子商均。这就是后世所传说的上古禅让制度。 [6]晋平公:春秋末年晋国国君,名彪,前557年至前532年在位。祁黄羊:晋大夫祁奚,字黄羊。按:《左传》记载,略有不同。据《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一节,此事发生在前570年,时晋悼公(名周,平公之父)在位。 [7]南阳:晋地,相当于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由于在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故名。令:地方官。 [8]解(xiè谢)狐:晋臣。 [9]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 [10]瑏瑠有间:不久。 [11]尉:官名。春秋时,各国在将军下设有国尉、都尉。 [12]巨子:先秦时代,墨家学派为了贯彻他们的主张,常结成严密而坚强的团体,其领袖被尊称为“巨子”。腹?(tūn吞):战国时墨家巨子。 [13]秦惠王:名驷,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 [14]为之赐:对我施以恩赐。 [15]私:偏爱。下句“忍所私”即杀所爱。 [16]王伯之君:即王霸之君。春秋时代,周天子为诸侯国的共主,称“王”;力量强大的诸侯纠合各国,尊王攘夷,称“霸”。战国时代,儒家称以仁义治天下为王道,以武力称雄于诸侯为霸道。王伯之君是指在天下推行王道和霸道的国君。

赏析

本文是《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的第五篇,第四篇是《贵公》,两篇可视为姊妹篇。 私是与公相对来说的。私的本字作“厶”,《韩非子·五蠹》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说文》引作“自营为厶”。可知私就是为自己打算,包括私利、私欲、私心、私念。去私就是要去掉一切私心私念,摒弃一切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行为,而要求事事“出以公心”。题目“去私”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与《吕氏春秋》其他篇相似,文章着重通过各种推理形式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第一层,以天地无私立论,说天并不只覆盖一方,地并不只负载一角,日月并不只照临一地,四季并不只运行一处,而是普遍地进行着,因而万物得以成长。这反映了道家的思想。庄子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天地》)又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天道》)这也就是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意思。 第二层引黄帝之言和举尧舜之行,证明古代圣君皆“至公”。黄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先秦古籍所称黄帝之言,大都为后人依托,以表达某种思想和主张。这里所说的声、色、衣、香、味、室皆“禁重”,意在说明古代圣君并不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尧舜禅让之说原是对古代部落联盟酋长选举制度的美化、理想化,这里称赞他们的传贤不传子,也只是为了说明国君不应把天下看作是一己一家之私产。 第三层,列举两件历史事实,说明人臣为人处世都应出以公心。一是祁黄羊的“外举不避雠(仇),内举不避子”,一是墨者巨子腹?的大义灭亲。前者是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他人毁誉,一心为国君效忠;后者是不讲个人私情,坚决行墨者之法。作者在叙述这两件事时都穿插了君臣的对话,并采用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此外,作者还用了“极而言之”的突出强调的手法,说举荐贤才,哪怕仇家或亲子都不避;说严厉执法,哪怕自己的儿子犯了杀人罪也要诛杀,都是在最高层次上来夸张他们的“公心”。两件事叙述之后又加以议论,有叙有议,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前者引孔子之言,后者为作者的直接发论,同为议论而以不同形式出现,说明作者力求避免文章板滞而注意有所变化。 第四层,以庖人调和而弗敢食,说明王伯(霸)之君当诛暴而不私。这里用的是类比推理的形式,前者为宾,后者为主,使文章落实到王伯之业上,说明王伯之君不应把天下当作一己之私产,而应将天下与人共之,“以封天下之贤者”。 当时正是建立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前夜,而《吕氏春秋》的作者却鼓吹分封,这是不符合历史前进潮流的。但从反对帝王将天下视为一己一家之私产,任意挥霍享乐这一点来说,它又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私心。
  • :照耀。
  • 四时无私行也:四季依时运行,没有偏私。
  • 黄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 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各种享受都要适度,不可过度。:过度。
  • 授舜:把帝位传给舜。
  •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祁黄羊:晋国大夫祁奚,字黄羊。
  • 南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济源一带。令:县官。
  • 解狐:人名。
  • (chóu):仇人。
  •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的人。
  • 居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 :掌管军事的官。
  • 巨子腹䵍:墨家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名腹䵍 。
  • 秦惠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 :恩赐。
  • :偏爱。
  • 王伯之君:能够成就王业、霸业的君主。

翻译

天不会为自己私藏什么而覆盖万物,地不会为自己有所偏爱而承载万物,日月不会为自己偏心而普照万物,四季不会为自己偏向而按时运行。它们施行美德而万物得以顺利生长。黄帝曾说:“对于音乐声不要过于沉溺,对于女色不要太过贪恋,对于衣服不要过于奢华,对于香料不要过分追求,对于味道不要过于讲究,对于宫室不要过于奢靡。”尧有十个儿子,他不把君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他不把君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为公正无私。

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说:“南阳没有县官,谁可以去担任这个官职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官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说:“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都里的人都称赞这件事做得好。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向祁黄羊询问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尉官,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官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晋平公说:“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都里的人也称赞这件事做得好。孔子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的这些言论!举荐外人不回避仇人,举荐亲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墨家有位巨子腹䵍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腹䵍说:“先生您年纪大了,又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您就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令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伤人的。禁止杀人、伤人,这是天下的大义。大王您虽然赐恩,命令官吏不杀我的儿子,但是我腹䵍不能不执行墨家的法令。”腹䵍没有答应秦惠王,最终还是杀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痛抛弃自己的私心来推行大义,这位墨家巨子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厨师调制菜肴而不敢自己食用,所以才可以担任厨师。如果厨师烹调食物自己吃了,那就不能做厨师了。能够成就王业、霸业的君主也是这样,铲除残暴之人而不据为己有,拿天下分封给贤能之人,所以才可以成就王业、霸业。倘若他们铲除残暴之人却将成果据为己有,那就不能成就王业、霸业了 。

赏析

本文围绕 “去私” 的主题,通过多个事例层层论证,阐述了公正无私的重要性。文中先以天地、日月、四时的无私,为后文论述人类的去私提供了自然的例证,随后通过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体现古代贤君的至公无私。接着着重讲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和墨家巨子腹䵍大义杀子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在用人、执法等方面都应摒弃私心的道理。最后用厨师与君主作类比,进一步强调去私才能成就大业。文章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彰显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对倡导公正、无私的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 。

吕不韦

吕不韦

中国战国时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著名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后位及秦相,在秦为相十三年。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将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不韦忧惧交加,于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阳)自鸩而亡。 ► 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