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程秀才
某启。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襁褓泡幻,不须深留恋也。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乍热,万万自爱。不宣。
——《苏轼文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襁褓(qiǎng bǎo):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泡幻:空虚梦幻。 赀(zī):计算,估量。
翻译
我说。去年在僧舍屡次相聚,当时不觉得那是快乐,如今在海外岂能再梦见那样的时光。聚散忧乐,如同翻手覆手一般变化无常,所幸这身板还算健康。收到来信,高兴得知您身边平安,也知道您有失去爱子的悲痛。襁褓中的婴儿生命如梦幻泡影,不必过于留恋。我离开惠州后,大儿子家里也失去了一个男孙,也悲痛了很久,现在已经过去了。在这里吃的没有肉,生病没有药,居住没有房屋,外出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炭火,夏天没有清凉的泉水,然而这些情况也不容易一一说尽,大概都是没有的。只有一个幸运的事,就是没有很严重的瘴气。最近和小儿子搭建了几间茅屋居住,仅仅能够遮蔽风雨,然而耗费的劳力和费用已经不少了。幸好有十几个学生帮忙干活,我自己也参与泥水活,惭愧得无法言说。只要还有这身躯,就交付给造物主,听凭它的运转,无论是顺境还是困境,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所以老友您知道这些,就不必担忧了。天气刚刚热起来,千万要自己爱惜身体。不多说了。
赏析
这封信中,苏轼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海外的生活状况。他先是回忆了过去与程秀才的相聚,感慨聚散无常。接着提到了双方都曾经历的丧子之痛,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常的理解和超脱。然后详细描述了自己在海外的艰苦生活,物资的匮乏,但他也提到了没有严重瘴气这一幸运之事,体现出他乐观的态度。最后,苏轼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将自己交付给造物主,随遇而安。整首信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苏轼生活的困境,又传达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徐仲车 》 —— [ 宋 ] 苏轼
- 《 南乡子 · 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 》 —— [ 宋 ] 苏轼
- 《 春帖子词:皇帝阁六首 》 —— [ 宋 ] 苏轼
- 《 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 》 —— [ 宋 ] 苏轼
- 《 梅花二首 》 —— [ 宋 ] 苏轼
- 《 王中甫哀辞,并叙 》 —— [ 宋 ] 苏轼
- 《 减字木兰花 · 赠徐君猷三侍人之胜之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