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跋(bá):写在书籍、文章等后面的短文,多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
- 绍兴辛巳:绍兴是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辛巳指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这一年金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高宗准备亲征。
- 亲征诏草:皇帝亲自出征的诏书草稿。
- 事仇:向仇敌称臣侍奉,这里指宋向金屈辱求和。
- 隆兴: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隆兴年间曾有过北伐等举措。
- 不世之大功:世上少有的大功劳。
- 虏: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金国。
-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翻译
假如这份诏书在绍兴初期就颁布出来,那么就可以避免向仇敌称臣的奇耻大辱。要是这份诏书在隆兴之后得以施行,就有可能成就世上少有的大功业。可如今这份诏书和那金国的敌人依旧同时存在着,实在是令人悲哀啊! 嘉泰四年三月,门生辛弃疾恭敬地叩拜后认真书写。
赏析
辛弃疾通过《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短短几句话,表达了内心极为沉痛与愤懑的情感。他设想诏书在不同时期发挥的重大作用,强调如果在绍兴之初或隆兴之后得到合理运用,本可改变南宋偏安受辱的局面,建立不世之功,收复失地、雪洗国耻,但现实却是诏书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耻辱依旧,敌人仍在,这种古今对比与期望和现实的落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辛弃疾对南宋朝廷错失良机、不思进取的悲愤和批评,流露出其渴望国家强大、恢复中原却壮志难酬的无奈,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在字里行间尽显无疑,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清平乐 · 书王德由主簿扇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指点斋尊特地开 》 —— [ 宋 ] 辛弃疾
- 《 西江月 · 题可卿影像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庆韩南涧尚书七十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 [ 宋 ] 辛弃疾
- 《 浪淘沙 · 赋虞美人草 》 —— [ 宋 ] 辛弃疾
- 《 玉楼春 · 效白乐天体 》 —— [ 宋 ] 辛弃疾
- 《 太常引 · 赋十四絃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