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
注释
- 淬砺(cuì lì):磨炼。
- 抡度:挑选衡量。
- 遴柬(lín jiǎn):慎重选拔。
- 练核:精细务实,考核审查。
- 逸:轻松,省力气。
- 笺奏:奏章。
- 政体:政治体制。
- 策:策问,古代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举者作答。
- 声病: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
- 诬艳:浮华艳丽。
- 勖(xù):勉励。
-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翻译
工匠做事,一定要先磨炼他的工具,挑选衡量他的材料能力,然后用力少而收效多。圣人治理国家,一定要先慎重选拔贤能之人,精细考核他们的名声和实际才能,然后任用他们就会轻松而事情能够成功。所以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当世的紧迫事务,自古以来保守成法的君主,谁不是有意于此呢?然而这其中有得到人才的,也有错失贤士的;有任用称职的,也有错误举荐的。如果一定要得到称职的人才,不错失贤士,不错误举荐,应该像汉代左雄所建议的那样,让儒生考各家学说,文吏考奏章写作,这样做是得当的。
所谓文吏,不只是随便崇尚文辞而已,一定要通晓古今,熟悉礼法,了解天文人事,懂得政教改革,然后让他们担任职务,这样才能详细平正地处理政治体制问题,有重大议论时能够以古今之事参考判断。所谓儒生,不只是单纯学习训诂句读而已,一定要学习典礼,明白制度,知晓君臣的威仪,熟悉时政的沿袭,然后让他们担任职务,这样才能修饰治理之道,有重大议论时能够以经学理论判断裁定。
用现在的情况对照古代,现在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吏;现在的经学,就是古代的儒生。然而现在考进士,只是用诗文的章句声律毛病,只是崇尚文辞,大都是些小才之人去做;考经学的人,只是把记诵问答当作能力,不要求掌握大义,大都是些愚昧浅陋的人能够做到。使得通才之人有时被当时视为多余,高超之士有时被世俗所排斥。所以写文章的人甚至相互告诫说:“粗略阅读就可以了,浮华艳丽是值得崇尚的,对政事有什么用呢?”研究经学的人说:“抄写传写就可以了,勤奋诵读就行了,对义理有什么可取的呢?”所以他们的父兄勉励子弟,师长勉励门人,都写浮华艳丽的文章,来追逐时好并获取世俗的资历。为什么呢?他们的取舍喜好就是这样,所学习的内容也就不得不这样了。像这类人,如果让他们担任职位,踏上仕途,一旦国家有重大议论,建立辟雍、明堂,增减改变礼制,重新制定律令,判决疑难案件,他们怎么能够详细平正地处理政治体制问题,修饰治理之道,用古今之事参考判断,用经学理论判断裁定呢?这一定只能是唯唯诺诺罢了。
赏析
这篇文章中,王安石强调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当时选拔人才制度的弊端。他认为工匠需要磨炼工具、挑选材料,圣人治理国家需要选拔贤能、考核名实。文章指出当时的进士考试只注重章句声病和文辞,经学考试只注重记问,导致通才和高世之士被排斥,人们为了迎合时好而追求浮艳之作,这样选拔出来的人在国家面临重大问题时,无法胜任处理政务的职责。文章反映了王安石对当时人才选拔和教育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改革的期望。文章论证严密,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