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 · 雨无正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曾我暬御,憯憯日瘁。凡百君子,莫肯用讯。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维曰予仕,孔棘且殆。云不何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拼音

所属合集

#诗经全集

译文

你这浩瀚无际的长天上苍,从不肯普照你的恩惠之光。只管降下遍地丧亡和饥荒,残害四方诸侯让百姓遭秧。老天爷挟着秋风施展暴虐,肆无忌惮不管不顾也不想。放任那些有罪的逃之夭夭,让他们的罪行全得以隐藏。相反像这些无罪的老百姓,一个挨一个相继沦落丧亡。 大周天子宗亲已经被灭亡,哪里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爵高位显的大夫四散流亡,全然不理解我的劳苦忧伤。那些司徒公卿中下大夫们,不肯早起晚睡为国事奔忙。各邦国君王和列位诸侯啊,不肯朝夕陪王伴驾在身旁。那些平民百姓原本很善良,反倒起来为非作歹反朝堂。 你为什么这样啊我的苍天?合法度的话你一句听不见!就好比那走路的慢慢腾腾,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终点。你们这些自命不凡的君子,一个个明哲保身不敢承担!为什么再不敬畏周室天子,为什么再不敬畏浩浩长天? 兵祸已经酿成一时难退却,饥荒已经成灾局面扭转难。我们这些昔日的近臣侍卫,愁惨惨一天天地憔悴不堪。你们这些自命不凡的君子,一个个不肯勤于问政进谏。听到顺耳的话就随口搭腔,听到谗言委委琐琐退一边。 可怜啊!那不善言谈之人,其实他们并不是笨嘴拙舌,他们是投入工作鞠躬尽瘁!可贺啊!那能言善辩之辈,靠能说会道一套套如流水,做了不倒翁永远处高官位! 世人都说这从政为官之事,要求非常之高而且危险。如果说话办事不顺从旨意,就会从天子那里招致罪愆。如果说话办事顺从了旨意,就会从朋友那里受到埋怨。 明明告诉你快点迁到王都,你张口就说还没建成房屋。闻听此言我忧愤血泪哭出,没有一句不痛彻我的肺腑!想当初你仓皇出逃的时候,又有谁给你造好华舍大屋!

注释

浩浩:广大的样子。昊(hào)天:犹言“皇天”。 骏:长,美。 降丧饥馑:上天降下了死亡和饥荒。 斩伐:犹言“残害”。四国:四方诸侯之国,犹言“天下四方”。 疾威:暴虐。 虑、图:二字同义,都是考虑、谋划的意思。 既:尽。伏:隐匿、隐藏。辜:罪。 舍:舍弃。 沦胥:沉没、陷入。铺:同“痡”,病苦。 周宗:即“宗周”,指西周王朝。 靡所:没处。止戾(lì):安定、定居。 正大夫:长官大夫,即上大夫。 勩(yì):劳苦。 三事大夫:指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邦君:封国的君主。 莫肯朝夕:郑笺:“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朝朝于君而不夕见也。” 庶:庶几,表希望。式:语首助词。臧:好,善。 覆:反。 辟言:正言,合乎法度的话。 行迈:出走、远行。 臻(zhēn):至。所臻,所要到达的地方。 敬:谨慎。 胡:何。 遂:通“坠”,消亡。 曾:何。暬(xiè)御:侍御。国王左右亲近之臣。 憯(cǎn)憯:忧伤。瘁:劳苦、憔悴。 讯:读为“谇”,谏诤。 听言:顺耳之言。答:应。 谮(zèn)言:诋毁的话,此指批评。 出:读为“拙”,笨拙。 躬:亲身。瘁:病。或谓憔悴。 哿(gě):欢乐。能言:指能说会道的人。 休:美好。 维:句首助词。于仕:去做官。 孔:很。棘:比喻艰难。殆:危险。 尔:指上言正大夫、三事大夫等人。 鼠:通“癙(shǔ)”:忧伤。 疾:通“嫉”,嫉恨。 从:随。作:营造。

《小雅·雨无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君王近侍写的讽刺周幽王昏暴、朝廷大臣自私误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七章,前二章每章十句,中二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六句,通篇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少打比喻,不绕弯子,语言质朴,感情真实,颇有一种哀而怨、质而雅的艺术之美。

赏析

此诗题为“雨无正”,可是,从全篇诗句中,并无“雨多”之意,也无“政多如雨”之言,因而历朝历代很多人都怀疑诗题与诗意不合。有人疑为“雨无止”;有人疑为“周无正”(正,同“政”);更有人说韩诗有《雨无极》篇,诗文比毛诗篇首多“雨无其极,伤我稼穑”二句。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篇名《雨无正》不可考,或误,不必强论。” 全诗七章。一、二章章十句,三、四章章八句,五、六、七章章六句,共五十四句,能于参差错落中见整饬。 诗的第一章首先以无限感慨、无限忧伤的语气,埋怨天命靡常:“不骏其德”,致使丧乱、饥馑和灾难都一起降在人间。但是,真正有罪的人,依然逍遥自在,而广大无罪的人,却蒙受了无限的苦难。这里,表面是埋怨昊天,实际上是借以讽刺幽王。接着,第二章就直接揭示了残酷的现实问题:“周宗既灭,靡所止戾”。可是在这国家破灭、人民丧亡之际,一些王公大臣、公卿大夫们,逃跑的逃跑,躲避的躲避,不仅不能为扶倾救危效力,反而乘机做出各种恶劣的行径。因而,第三章作者就进一步揭示出了造成这次灾祸的根本原因:国王“辟言不信”,一天天胡作非为,不知要把国家引向何处;而“凡百君子”又“不畏于天”,反而助纣为虐,做出了一系列既不自重、又肆无忌惮的坏事。第四章,作者又以沉痛的语言指出:战祸不息,饥荒不止,国事日非,不仅百官“莫肯用讯”,国王也只能听进顺耳的话而拒绝批评,只有他这位侍御小臣在为危难当头的国事而“憯憯日瘁”了。第五章,作者再次申诉自己处境的艰难。由于国王“听言则答,谮言则退”,致使自己“哀哉不能言”,而那些能说会道之徒则口若悬河。自己“维躬是瘁”,而他们却“俾躬处休”。不是自己拙口笨舌,而是国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行为使自己无法谏诤了。对比鲜明,感情更加深沉。因此,在第六章里,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于仕”的困难和危殆。仕而直道,将得罪天子;仕而枉道,又见怨于朋友。左右为难,忧心如焚。最后一章,作者指出:要劝那些达官贵人迁向王朝的新都吧,他们又以“未有家室”为借口而加以拒绝,加以嫉恨,致使自己无法说话,而只有“鼠思泣血”。其实,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外地虽然没有家室,也照样纷纷逃离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面对国破、世危的局面,思前想后,感愤万端。既埋怨天命靡常,又揭露国王信谗拒谏、是非不分。执事大臣或苟且偷安,或花言巧语,致使天灾人祸,一起降临人间。面对昏君乱世,他忧国忧时,苦恼悲哀,虽想要勤于国事,救危扶倾,而又处境孤危,不知所措。因此只有忧伤、悲痛,怨天尤人,无可奈何。真可谓处饥馑、危亡、离乱之世,心有救乱济世之志,而行无救乱济世之力,所以只有揭示现实真象,以发泄他满腔的忧愤罢了,其感情是深沉的、真挚的。这是时代的呐喊和哀怨,因而对读者进一步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那个时代的思想感情,也是有意义的。 作者在抒发他那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时,通篇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少打比喻,不绕弯子,语言质朴,感情真实,层层揭示,反覆咏叹,时而夹杂一些议论,颇有一种哀而怨、质而雅的艺术之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昊天:苍天。昊(hào)。
  • :长,长久。
  • 饥馑:饥荒。馑(jǐn)。
  • 旻(mín)天:泛指天。
  • 疾威:暴虐。
  • 沦胥:相率,相随。
  • 周宗:指周王朝。
  • 止戾:安定。戾(lì)。
  • 正大夫:指大臣。
  • 勚(yì):疲劳。
  • 三事大夫:指三公。
  • 邦君诸侯:封国的国君和诸侯。
  • 辟言:合乎法度的话。辟(bì)。
  • 行迈:行进。
  • 暬(xiè)御:近臣。
  • 憯(cǎn)憯:忧伤。
  • 哿(gě):表示称许,可嘉。

翻译

广大辽阔的苍天啊,它的恩德不长久保持。降下死亡饥荒,残杀四方诸侯国。上天太暴虐,从不考虑也不谋划。舍弃那些有罪的,让他们承担罪责。像这些无罪的,也相随遭殃受苦。 周王朝已然覆灭,没有地方可安定。大臣们纷纷离开居所,没人知道我的劳苦。三公大夫,不肯日夜操劳为公。封国国君诸侯,不肯早晚辅政。众人都说会好起来,可结果又出来作恶。 怎么对待那苍天,合乎法度的话不被相信。像那前行的脚步,没有地方可以到达。众多君子们,各自谨慎对待自身。为什么不相敬畏,不敬畏上天呢? 兵戎之事已成却不能退去,饥荒已成却不能如意解决。我们这些近臣,忧伤日子里疲惫不堪。众多君子们,不肯进用真话。听到顺耳之言就应答,听到谗言就退走。 可悲啊不能说话的,不是有话讲不出,是自身遭受伤害。可喜啊能说话的,花言巧语如流水,使自身处在安乐。 说我出来做官,非常艰难而且危险。要说什么事也不能做,就会得罪天子;要说也能有所作为,又会牵连到朋友。 让你们迁到王都。却说我还没有家室。忧思过度哭泣出血,没有真话不被嫉恨。以前你们迁出居住,有谁跟随着去为你们造房屋?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末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状况。诗中谴责上天的不公和暴虐,抱怨统治阶层的无能和不负责。大臣们各自为政,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死活,面对困境无所作为,只知自保。诗中对那些巧言令色者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忠诚却无法表达的人表示同情。通过对当时社会各种乱象的描绘,深刻反映出王朝末世的悲哀与无奈。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

无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统称。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