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

·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拼音

译文

幽居之处少有邻居,一条草径伸进荒园。 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树;月光之下,老僧敲门。 归途中走过小桥,田野色彩斑斓。白云飘飞,山石如在移动。 暂时离开此地,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

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少(shǎo):不多。 邻并:邻居。 荒园:指李凝荒僻的居处。 池边:亦作「池中」。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去:离开。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阆仙的作品。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阆仙「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简洁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彷彿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幽居:幽静的居所。
  • 邻并:邻居。
  • 荒园:荒芜的园子。
  •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翻译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在月光下轻敲寺门。过了桥是一片原野的景色,搬动石头,云气像在石根边涌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还会回来的,一定不负共同隐居的约定。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李凝幽居的幽静环境和诗人的感受。首联通过“闲居”“少邻并”“草径”“荒园”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颔联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千古名句,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幽静。颈联写过桥后的景色,视野开阔,自然灵动。尾联表明诗人对这里的喜爱,以及对隐居之约的坚守。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贾岛

贾岛

贾岛,字浪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40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