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 饮馔部 · 蔬食第一 · 笋

· 李渔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 《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拼音

译文

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是甘美的来源。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别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合盛在一个盆里,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笋比肉更可贵。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确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惟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肥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大致方法。 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中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含有这种东西的食物都会很鲜,只是不应用渣滓,而用汁液。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煮笋的汤,就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于笋。 《本草》中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却不晓得能医俗病的东西也能够医瘦病,区别只在于已成竹还是未成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读 xiān,味道鲜美。
  • 芳馥:fāng fù,芳香浓郁。
  • :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
  • 茹斋:rú zhāi,吃素。
  • :hūn,指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

翻译

论说蔬菜食物的美味,就说清、洁、芳香浓郁、松脆罢了,但不知道它最美的地方、能处在肉食之上的就在于一个“鲜”字。《礼记》说“甘受和,白受采”,鲜就是甘所从出的。这种供奉,只有山僧和老农亲自整治园圃才能拥有,城市里向卖菜的人求生活的人不能享有。然而其他蔬菜食物,不论城市山林,凡是住宅旁有园圃的,随时采摘随时烹制,也能时常有其中的乐趣。至于笋这种东西,就一定适宜在山林,城市所产的就算很芳香鲜美,终究是笋的次要含义。这是蔬菜食物中的第一品啊,肥羊嫩猪哪里能够和它相比!只要把笋和肉一起烹制,放在一个簋里,人只吃笋而丢弃肉,那么肉就是鱼而笋就是熊掌就可以知道了。从市场上购买的尚且这样,何况是山里刚挖掘出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全部记录,请求用两句话概括,说:“素的适合用白开水煮,荤的用肥猪肉。”吃素的人吃笋,如果用其他东西搭配它、用香油调和它,那么陈腐味道会夺取笋的鲜美而笋的真正趣味就没有了。用白水煮等到煮熟,稍微加些酱油,向来最美的东西都有利于单独烹制,这就是例子。用它搭配荤菜,那么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只适宜搭配猪,又唯独适宜搭配肥的。肥不是要它油腻,肉肥的能有甜味,甜味进入笋中,就看不到它的甜,只觉得它的鲜美至极。烹制好了之后,肥肉应当全部去除,即使是汁水也不应多存,留存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和用的东西只有醋和酒:这就是烹制荤笋的大概情况。 笋这种东西,不止单独烹制或搭配使用都各有其美,凡是食物中不论荤素都应当用它做调和。菜中的笋和药中的甘草同样是必需的东西,有它那么各种味道都变得鲜美,但不应当用它的渣滓,而要用它的精华。会烹饪的厨师,凡是有焯笋的汤全都保留不丢弃,每次做一道菜一定用它来调和,吃的人只知道其他东西的鲜美,却不知道有让它们变得鲜美的在其中。 《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各种食物,对人有益的不一定美味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益,寻求能两全其美的,没有超过这个的。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知道能医治俗气的也能医治消瘦,只是有已经长成的竹子、还没长成的竹子的分别罢了。

赏析

这段文字围绕笋的美味、食用方法及独特地位展开。先强调笋之鲜美在“鲜”字,且这种鲜是山林所产最佳。接着详细阐述吃笋的素荤不同做法,突出其宜单独或搭配皆美的特点,还指出笋在烹饪中可调和诸味。最后引用苏东坡的话,增添了文化韵味。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将笋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对笋的钟爱与对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

李渔

李渔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