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次韵闻砧

· 方回
谁家秋夜捣衣声,遥忆良人在戍营。 野宿貔貅天一角,树移乌鹊月三更。 怨怀想像闺中切,逸韵悠扬枕上清。 砧杵催成岁迟暮,抚时亦觉壮心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捣衣声:指用木棒敲打湿衣使其干燥的声音。
  •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 戍营:指边疆的军营。
  • 野宿:在野外露宿。
  • 貔貅: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常用来比喻勇猛的军队。
  • 乌鹊:乌鸦和喜鹊,这里指鸟类。
  • 逸韵:悠扬的音乐或声音。
  • 枕上清:指在枕头上听到的清脆声音。
  • 岁迟暮:指年末,也比喻人的晚年。
  • 抚时:抚摸时间,指回忆过去。
  • 壮心惊:指壮志未酬的惊觉。

翻译

秋夜中,哪家传来了捣衣的声音,让我想起了远在边疆军营的丈夫。在野外的露宿中,勇猛的军队驻扎在天的尽头,树木间,乌鸦和喜鹊在月色三更时分飞翔。心中的怨恨和思念在闺房中愈发深切,而那悠扬的砧声在枕边回响,清脆而悠远。这砧声似乎在催促着岁月的迟暮,抚摸着时间的流逝,也让我感到壮志未酬的惊觉。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秋夜的捣衣声,勾起了对远方戍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诗中运用了“貔貅”、“乌鹊”等意象,描绘了边疆的荒凉与孤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丈夫的深切挂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末句“抚时亦觉壮心惊”更是抒发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惊觉,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