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有感

· 方回
想见吾儿挈我孙,浇松烧笋杏花村。 自怜久罄青蚨橐,犹喜能赊绿蚁樽。 万事是非双鬓识,十人兄弟一身存。 春残决合为归计,未听啼鹃已断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qiè):带领。
  • 浇松:给松树浇水,这里指清明时节的习俗,祭扫时给祖先墓地的树木浇水。
  • 烧笋:烧制竹笋,清明时节的时令食物。
  • 杏花村:指风景如画,杏花盛开的村庄。
  • 青蚨 (qīng fú):古代指铜钱。
  • (tuó):袋子。
  • 绿蚁:指新酿的酒,因酒面浮有绿色泡沫,故称。
  • (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 啼鹃:杜鹃鸟的啼叫,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结束和离别的哀愁。

翻译

想象着我的儿子带着我的孙子,在杏花盛开的村庄里给松树浇水,烧制竹笋。我自怜长久以来囊中羞涩,但仍然庆幸还能赊账买些新酿的酒来喝。经历了许多事情,双鬓已斑白,我从中认识到了是非。虽然只有我一个人存活,但我的兄弟们曾有十人之多。春天即将结束,我决心要回家了,还没听到杜鹃的啼叫,我的心已经感到无比的悲伤。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通过想象儿子和孙子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切思念。诗中,“浇松烧笋杏花村”一句,既展现了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又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田园风光。后句通过“青蚨橐”和“绿蚁樽”的对比,反映了诗人经济上的拮据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结尾的“未听啼鹃已断魂”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归乡的渴望和即将离别的哀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亲情的无限眷恋。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